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魂(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鄉魂》中國當代作家明白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魂

夢裡常還在故鄉的老屋,思念常掛在故鄉的老屋,鄉愁常住在故鄉的老屋——土房、土牆、土道場……

三十餘年了,故鄉的老屋一直保持着它原滋原味的「原生態」——青石基、紅土牆、厚木門、「鋼筋窗子」和青灰小瓦。黯淡的紅漆大門,門楣上鑲嵌着好看的亮窗,大門兩邊的土牆上留有兩個同色調而對稱的「鋼筋窗子」。這種窗子是當年流行時尚的結構樣式,木質窗框、窗扇,豎着安上幾根拇指粗的鋼筋,最後再在窗扇上裝上透明的玻璃。三間正房的西端帶兩間相對矮小點兒的「偏廈子」,全是土木結構,正房並不低矮,在我心中永遠高大亮堂。

在山清水秀的嶺南地區,故鄉的老屋是我心中完美、漂亮和得意的建築,時常勾起我的思鄉之魂。老屋的一石一瓦、一土一木都印記着父母當年的心血和汗水。老屋見證了沒文化、農民出身的父母一生追求的夢想。

在哪個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時代,再能住上亮堂高大的三間大瓦房,他們走在村子裡常常都覺着腰直頭正,威風凜凜。背後也會投來羨慕而讚譽的目光,常常會獲得左鄰右舍的誇讚:「日子過紅火了,房蓋的美氣得很很嘛……」在父母心裡那些就是幸福的滋味。

光鮮的背後,他們歷經了多少難以形容的辛酸和辛苦呢?只有這故鄉的老屋清清楚楚。

聽母親回憶說,記得分到自留地的那年起,她和父親在自留地栽種了一地的紅薯秧苗,澆水、除草、上糞、翻蔓。他們沒日沒夜的悉心照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喜獲豐收,於是父親又用富餘的紅薯換取糧食,周而復始的倒騰,他們終於解決了家裡人缺吃的困難,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於是父親謀劃着蓋幾間亮堂的新瓦房。家裡經濟不寬裕,由於付不起太多的工錢,為了節省開支,蓋房子父母打算基本上不請工的,要請工都是父親以前靠幫別人家勞動換的工。父親利用農忙間隙,奔波三四十里外的高山上購買建房的椽子和檁等木料,那時候交通不便,全靠人工扛木運送,一路上也不知道父親忍飢挨餓、翻山越嶺曾流淌了多少汗水,只記得當年整個冬季父親肩上都是血紅而磨起繭子的雙肩。備足木料之後到了來年開春,父親開始籌劃設計和處理房莊地基,那時候沒有先進省力的挖掘機,父母靠自己原始的農具,一䦆頭一䦆頭的挖,一鐵杴一鐵杴的鏟,一天、兩天、半個月的日夜開鑿,才開挖出成型房基。父親年輕時靈活好學,當年農業社的時候,父親就學會了砌石、砌牆和泥瓦工的本事,而且手藝得到眾鄉鄰的認可和讚許,常常有人邀請去幫人家砌石和砌牆。所以自家蓋新房,父親更不捨得請工匠,一方面是開銷大,更重要的父親不一定放心和稱心,自力更生是他堅守的人生信條。蓋房過程中再重、再苦、再累的活兒他都是一個人堅持着,一個人琢磨着,一個人奮鬥着。還有一個形影不離的好助手——母親。房基的每一個石頭都經過父親的擺布敲打和雕琢,房子的每一版牆土都經過他一下又一下的盡心用力的打磨和雕刻。蓋房子的每一頁瓦都經過父親的打坯挑選和安插。父母整整勞苦了半年天氣,高大的新瓦房落成了,父母的背駝了許多,他們也老了許多。

人間路過的父親一生嚮往能過上都市商人的生活,而命運恰恰讓他永遠離不開土地,如今也長眠在土地里。

當我腳踩在故鄉的這方熱土上,內心五味雜陳,望着日夜牽掛的鄉魂——故鄉的老屋,喚起了我對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崇敬,一種堅定信念的啟迪,一行濃濃親情的熱淚。 [1]

作者簡介

毛加明,筆名明白,陝西商洛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詩詞學會與散曲學會會員,商洛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