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烏哺雞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哺雞竹(學名: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是禾本科,剛竹屬 喬木或灌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15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竿環隆起,稍高於籜環,籜鞘背面淡黃綠色帶紫至淡褐黃色,無毛,籜舌弧形隆起,淡棕色至棕色,籜片帶狀披針形,強烈皺曲,葉舌發達,葉片微下垂,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枝呈穗狀,佛焰苞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葉耳小,佛焰苞內有假小穗。小穗常含2小花,外稃被極稀疏的柔毛;內稃長几無毛,子房無毛,筍期4月中、下旬,4-5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常見栽培;河南也有少量引入栽培。 烏哺雞竹是良好的筍用竹種;可編制籃筐,竿作農具柄材等。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5-15米,直徑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無毛,老竿灰綠色至淡黃綠色,有顯著的縱肋;節間長25-35厘米,壁厚約5毫米;竿環隆起,稍高於籜環,常在一側突出以致其節多少有些不對稱。
籜鞘背面淡黃綠色帶紫至淡褐黃色,無毛,微被白粉,密被黑褐色斑塊和斑點,尤以鞘中部較密;無籜耳及鞘口繸毛;籜舌弧形隆起,兩則明顯下延,淡棕色至棕色,邊緣生細纖毛;籜片帶狀披針形,強烈皺曲,外翻,背面綠色,復面褐紫色,邊緣顏色較淡以至淡桔黃色。
末級小枝具2或3葉;有葉耳及鞘口繸毛;葉舌發達,高達3毫米;葉片微下垂,較大,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9-18厘米,寬1.2-2厘米。花枝呈穗狀,基部托以4-6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7片,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葉耳小,具放射狀繸毛,縮小葉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達2.5厘米,每片佛焰苞內有1或2枚假小穗。小穗長3.5-4厘米,常含2或3朵小花,被疏柔毛;穎1片;外稃長2.7-3.2厘米,被極稀疏的柔毛;內稃長2.2-2.6厘米,幾無毛,背部2脊明顯;鱗被狹披針形,長約5毫米;花葯長12毫米;子房無毛,柱頭3。筍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
主要變種
黃紋竹(栽培型)該種與烏哺雞竹的區別在於竹竿之縱溝為黃色。特產於中國河南永城(模式標本產地)。筍味美,為良好的筍用竹種;篾性較差,可編制籃筐,竿作農具柄材等用。
黃竿烏哺雞竹(栽培型)該種與烏哺雞竹的區別在於竿全部為硫黃色,並在竿的中、下部偶有幾個節間具1或數條綠色縱條紋。特產於中國河南永城,浙江安吉竹種園已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安吉竹種園。該栽培型由於竹竿色澤鮮艷,除用作筍用林栽培外,作庭園觀賞竹種亦甚佳。
繁殖方法
竹苗挖取:為保證存活,除毛竹外的其它散生竹必須以2、3株成叢挖取,並且母竹移植必須帶有竹鞭,同時確保竹鞭包在泥球內,泥球直徑達到竹稈直徑的7倍。(小稈徑竹子根盤土球外沿距最近竹稈中心距離需大於20厘米,毛竹根盤土球外沿距最近竹稈中心距離需大於25厘米,以不傷斷其根係為准。)挖掘包裝應⑴減少竹子葉面的蒸發量。⑵不能撕裂竹鞭,竹根斷面平整。⑶打好雙腰箍、雙網絡泥球。
起苗要點:⑴起苗前在竹冠時面上噴灑葉面水分蒸發抑制劑,以減少竹子葉面水分蒸發,保持植株水分代謝平衡,同時不影響母竹的呼吸和光合作用。⑵用鋒利的小方揪把未曾切根的部位沿泥球切根,切口要平整。⑶削去泥球表面浮土,切斷底部竹根,用編織袋和草繩把根盤泥球包紮好,防止土球散落。
裝車運輸:竹苗裝車時一定要輕裝輕放,從車箱後部裝起,竹苗平放.根盤緊靠,層層疊放,竹竿與車箱板接觸處襯墊稻草,確保泥球不鬆散。同時竹苗裝滿後,在竹苗枝葉上淋澆-次水,蓋上蓬布,以保持水分和防止車輛運行中竹葉被風吹乾,影響種植成活率和景觀效果。為降低溫度、保持水分,母竹要確保在下午挖掘,傍晚裝車,夜間運輸。
栽培技術
栽植:種植時,採用種植穴栽植的方法。按母竹泥球的大小,種植穴每邊擴大15-20厘米,穴壁要垂直下切,穴底要平。竹苗種植要按密度控制要求,呈自然不規則狀排放。竹苗種植前要適當進行去枝疏葉,修剪強度為1/3至1/2,以減少水分的蒸騰。
修剪:修剪時,要注意保持竹冠的自然、美觀。母竹在剪開草繩和編織袋後,要輕放入種植穴,然後再在根盤間倒入竹園土,充分壓實,同時需保證泥球略高於竹苗土壤種植層,待定植水澆後下沉正好平土壤種植層。定根水必須小水漫灌,澆透到水外溢為止,定植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必須澆一次回頭水,以確保竹苗的成活。
養護:竹苗定植後,晴天每1-2天葉面噴霧狀水1次(溫度超過30℃時,保證每天早晚各噴霧狀水1次,時間為上午7:30之前、下午5:30之後)。根部每3-4天澆透水1次,視土壤乾燥程度而定,以保持土壤濕潤、透氣為準。
養護時必須時刻注意竹葉緣筍是否缺水,若發現竹葉捲起現象,需及時進行葉面噴水和澆水。假如能加以緩解,需仔細檢查原因,如系母竹根盤鬆動所致,則要重新進行固定綁紮,同時進行土壤緊實。為利於保墒增濕,促進竹子健中康成長,還要經常進行中耕除草。
病蟲防治
烏哺雞竹危害較大的為竹叢枝病、竹葉鏽病、竹煤污病、竹葉麵條病、竹夜蛾類、竹象蟲類、竹螟類、竹介殼蟲類等病蟲害。
主要防治辦法為:
⑴出筍前防治:在出筍前2周左右的時間在蟲害較為嚴重的竹林撒施呋喃丹,殺死下害蟲,並在出筍前幾天噴施有機磷類農藥,殺死已經活動的害蟲。
⑵筍期防治:從竹林開始出筍起,每隔數日噴施1次殺蟲農藥,新筍基部有選擇在竹腔內注射內吸有機磷農藥,以殺死筍內害蟲。
⑶筍後清林防治新筍抽枝放葉長成新竹後,進行全面清林,清除蟲、退筍和病、死竹,帶走寄居其中的病害、蟲害,以降低次年病蟲害發病密度。
⑷成竹期防治:竹林葉面噴施有機磷內吸農藥,以防治竹螟類、竹介殼蟲類蟲害。全株噴施百菌清、粉銹寧及其它專用防治竹叢枝病、竹煤鏽病、竹煤污病、竹葉麵條病等病害。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蘇、福建、河南、山東等地。[1]
河南也有少量引入栽培。1907年由浙江餘杭塘棲引入美國栽培。多生於平原村前屋後,適生於土壤深厚疏鬆地,抗寒性較強。
主要價值
筍味美,為良好的筍用竹種;篾性較差,可編制籃筐,竿作農具柄材等用。
參考來源
- ↑ 烏哺雞竹有哪些變種、變型 烏哺雞竹栽培與管理農業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