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烏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烏鶇(學名:Turdus merula):是鳥綱、鶇科鶇屬的鳥類。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除了黃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棲息於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是雜食性鳥類,食物包括昆蟲、蚯蚓、種子和漿果。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烏鶇是瑞典國鳥。
介紹
體重55-126克,體長210-296毫米,雄性的烏鶇具有黃色眼圏和嘴喙,全身漆黑。雌性和初生烏鶇沒有黃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嘴喙。[1]
烏鶇很少單獨活動,經常結群覓食,食物中包括不少農林害蟲,屬於益鳥。烏鶇性格膽小,對外界反應靈敏,稍有聲響就機警的快速飛離。還有一種特殊的技能,善於模仿其它的鳥叫聲,這估計和其性格膽小的天性有很大關係。遇到天敵時,烏鶇會模仿一些具有攻擊性鳥類聲音從而嚇跑天敵而使自己快速逃脫。
形態特徵
烏鶇雄鳥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烏褐色,有的沾銹色或灰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羽是黑色。下體黑褐,色稍淡,頦綴以棕色羽緣,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縱紋。嘴黃,眼珠呈桔黃色,羽毛不易脫落,腳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黃色。雌鳥較雄鳥色淡,喉、胸有暗色縱紋。虹膜褐色,鳥喙橙黃色或黃色,腳黑色。
幼鳥上體自額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的內側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淺白色羽干紋。頦、喉中央棕白,綴以少許褐色斑,喉側、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綴以棕褐色矢狀斑;兩脅、下腹和覆腿羽均烏棕色,微綴以棕白色羽干紋;尾下覆羽暗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5-126克,♀84-121克;體長♂230-296毫米,♀210-296毫米;嘴峰♂20-26毫米,♀20-28毫米;翅♂138-160毫米,♀140-158毫米;尾♂94-130毫米,♀89-120毫米;跗蹠♂35-41毫米,♀33-40毫米。(普通亞種) (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烏鶇每年的4-7月開始繁殖,巢大都營於喬木的枝梢上或樹木主幹分支處、距地面約3米,棕櫚葉柄間等處築碗狀巢,以枝條、枯草、松針等混泥築成深杯狀。每窩產卵4-6枚,淡藍灰色或近白色,綴以赭褐色斑點,由雌鳥孵化。孵化期14-15天。雌雄共同育雛。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次生林、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從數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見,尤其喜歡棲息在林區外圍、林緣疏林、農田旁樹林、果園和村鎮邊緣,平原草地或園圃間。
生活習性
常結小群在地面上奔馳,亦常至垃圾堆及廁所等處找食。棲落樹枝前常發出急促的「吱、吱」短叫聲,歌聲嚎亮動聽,並善仿其他鳥鳴。膽小,眼尖,對外界反應靈敏,夜間受到驚嚇時會飛離原棲地。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有鱗翅目幼蟲、尺蠖蛾科幼蟲、蝽科幼蟲、蝗蟲、金龜子、甲蟲、步行蟲等雙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蟲和幼蟲。 也吃樟籽(食後將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實,以及雜草種子等植物。
分布範圍
世界
現存(非繁殖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巴勒斯坦國、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現存(留鳥):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意大利、約旦、拉脫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摩爾多瓦、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荷蘭、北馬其頓、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歐洲區)、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英國和西撒哈拉。
現存(繁殖地):中國和挪威。
現存和遊蕩:巴林、加拿大、埃及、格陵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利比亞、卡塔爾、俄羅斯聯邦(中亞區)、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美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現存和介紹(留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絕種與介紹:聖海倫娜、提升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西北、華北、苛藏高原邊緣、西南、華中、東南和華南的廣東大區域。新疆西部的喀什、阿克蘇、巴楚、烏什(在平原為冬候鳥、在天山為繁殖鳥),新疆羅布泊,青海柴達木盆地,西藏樟木、江孜、當雄、羊八井、塔木齊、東久、那約丁、比姆比山口、朗貢、特拉肯山口、江羅、曼曲河谷、曲宗、日喀則和亞東,貴州羅甸、遵義、興義、望謨、貴定、貴陽,河南新鄉及河南南部以南,湖南常德、耒陽、會同、宜章、沅陵、武崗,上海,浙江寧波,安徽蕪湖,江西新軍,福建福州、南平,重慶、南充、蒼溪、達縣、鄰水、城口、江北、筠連、敘永、寶縣、都江堰、成都、樂山、巴縣、峨眉、嘉定、汶川,雲南保山、江川、寧蒗、昆明、永善、巧家、建水、石屏、蒙自、富寧(留鳥);廣東三水、揭陽、連縣,海南及台灣(冬侯鳥)。
亞種分化
烏鶇(9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烏鶇高加索亞種Turdus merula aterrimusMadarász, 1903
2.烏鶇亞速爾群島亞種Turdus merula azorensisHartert, 1905
3.烏鶇加那利亞種Turdus merula cabreraeHartert, 1901
4.烏鶇新疆亞種Turdus merula intermediusRichmond, 1896
5.烏鶇普通亞種Turdus merula mandarinusBonaparte, 1850
6.烏鶇非洲亞種Turdus merula mauritanicuHartert, 1902
7.烏鶇指名亞種Turdus merula merulaLinnaeus, 1758
8.烏鶇四川亞種Turdus merula sowerbyDeignan, 1951
9.烏鶇希臘亞種Turdus merula syriacusHemprich & Ehrenberg, 1833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在歐洲,繁殖種群估計為54,800,000-87,100,000對,相當於110,000,000-174,000,000個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全球物種數量很可能落10,000,000-500,000,000個成熟個體的範圍內。
趨勢判斷:在歐洲,從1980年到2013年的總體趨勢正在增加(EBCC,2015年)。
文化價值
在古希臘傳說中,烏鶇象徵着珀爾塞福涅,與因吃了哈德斯的石榴而墮入地獄的冥後一樣,傳說烏鶇吃了石榴就會死。此外,烏鶇也經常出現在許多的歐洲民間文學中,《六便士之歌》即其中之一。英語聖誕頌歌《聖誕節的十二天》中的歌詞「four calling birds」(四隻唱歌的鳥)在18世紀時作「four colly birds」(四隻黑色的鳥),即指烏鶇。
與其他一些黑色的鳥(如烏鴉)不同,烏鶇在歐洲並不被認為是厄運的象徵。在悲劇《馬爾菲公爵夫人》中,它的叫聲反而被當做對災難的預警。
烏鶇是瑞典的國鳥,曾被印在1970年20歐爾的郵票上。此外英國、愛爾蘭也有發行印有烏鶇的郵票。據說塞爾維亞語中的科索沃一詞也來自烏鶇(kos),科索沃波爾耶的意思就是「有烏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