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亞達伯拉象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亞達伯拉象龜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亞達伯拉象龜(學名:Geochelone gigantea):是龜鱉目、陸龜科、象龜屬的爬行類動物。成年雄龜的甲殼平均長度為120厘米,體重達250千克。雌龜比雄龜小,平均甲殼長90厘米,體重160千克。頭大,頸長。具有高而粗的圓頂甲殼,背甲中央高隆,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9片,前後緣略呈鋸齒狀,微向上翹起;頸盾1片;臀盾單片,較大。背甲、四肢和頭尾均呈深灰色、青黑色至黑色。

棲息於各種各樣的生境中,包括灌木林、紅樹林沼澤、沿海沙丘和海灘。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嘗試交配、伸展、行走、進食、睡覺和排便。在一天的剩餘時間內休息。休息時,它們的腹甲(殼的腹側部分)貼在地面上,四肢和頭部略微縮回。該物種是草食性動物,主要以當地木本植物的莖、葉、芽等為食,偶爾也會食用腐肉。由於在自然棲息地很少有新鮮的水可以供亞達伯拉象龜飲用,因此,它們多從食物中獲得大部分身體所需的水分。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塞舌爾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外觀特徵

亞達伯拉象龜頭大,頸長。背甲中央高隆,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9片,前後緣略呈鋸齒狀,微向上翹起;頸盾1片;臀盾單片,較大。[1]

形態特徵

成年雄龜的甲殼平均長度為120厘米,體重達250千克。雌龜比雄龜小,平均甲殼長90厘米,體重160千克。頭比較小,尖,被鱗片覆蓋。具有高而粗的圓頂甲殼,背甲中央高隆,甲殼在頭部隨着長度而變低,靠近尾部的地方越來越寬,尾巴更長,更粗。該物種龜殼(或上殼)有一個通常可見的小頸板,這是其他巨龜中所不具備的特徵。雄性有一個凹陷的腹部殼,有助於交配。它們的脖子長,有助於食物收集。背甲、四肢和頭尾均呈深灰色、青黑色至黑色。每片椎盾和肋盾均有不規則黑斑,皮膚松皺。四肢和頭部被骨鱗覆蓋。它們是行動緩慢的動物,四肢短而粗壯,後腿像大象一樣呈圓柱形和柱狀。厚實,通常是骨鱗片覆蓋。腳趾短而兩節。短而圓,幾乎是扁平的腳,有助於在沙地上行走。

該物種的殼型主要有兩個類型。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地面上取得時,脖子上的殼會呈一個圓頂形與令頸部可向下延伸。在棲息地提供的食物主要是在更高的環境取得時,頂殼會更平坦,以方便頸部自由向上延伸進食。

幼龜甲殼是黑色且有光澤。隨着它們的生長龜殼體組織會同心地添加,並以徑向條紋或生長環為特徵隨着生長的繼續,頭部向外突出,而四肢則變得更大,更結實

棲息環境

亞達伯拉象龜是陸生動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生境中,包括灌木林、紅樹林沼澤、沿海沙丘和海灘,每種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植被。在稱為「白金」(platins)的草原上發現了最多的陸龜。由於長期的大量放牧,某些地區已發展出一種被稱為「烏龜草皮」(tortoise turf)的棲息地,其中生長着多種草和草本植物,是幾種較小物種的天然棲息地。

生活習性

行為

亞達伯拉象龜主要在清晨和傍晚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內活動。它們在這些時期從事各種活動,包括嘗試交配、伸展、行走、進食、睡覺和排便。在一天的剩餘時間內休息。休息時,它們的腹甲(殼的腹側部分)躺在地面上,四肢和頭部略微縮回。大型雄龜的甲殼高出地面,四肢完全垂直伸展。在食物豐富的地區,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中都可以看到亞達伯拉象龜。受到威脅時,亞達伯拉象龜會迅速撤下頭走開。該物種在瀏覽時會完全伸開脖子,偶爾會靠在樹上。已知亞達伯拉象龜會在棲息地之間季節性移動。在乾旱季節,則會平均分散在各個生境中。第一次降雨時,此龜會向開闊的草原和沿海灌木叢地區遷移。

亞達伯拉象龜會單獨和群體生活,大多傾向聚集於開闊的草原上。而它們最活躍的時間便是早上花時間尋找食物的時候。它們會挖地下洞穴或在沼澤中休息,令天氣炎熱時可以降溫。它們是優秀的游泳者,擁有自然的浮水力。

食性

亞達伯拉象龜是草食動物,主要以當地木本植物的莖、葉、芽等為食,偶爾也會食用腐肉。由於在自然棲息地很少有新鮮的水可以供龜只飲用,因此,它們多從食物中獲得大部分身體所需的水分。

在人工飼養中,已知亞達伯拉象龜喜歡吃水果,例如蘋果、梨、西紅柿、香蕉、胡蘿蔔、豌豆、豆類、杏仁和壓縮的蔬菜顆粒。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塞舌爾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亞達伯拉象龜的主要族群居住在塞舌爾的亞達伯拉群島上。廣布於亞達伯拉島的陸地區。由於群島得到了保護,較小人類的影響,所以島上共有約10萬隻亞達伯拉象龜,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另有一些族群被引進到留尼汪島、毛里求斯和羅德里格斯島公園保護區附近,這群龜是被圈養的。

繁殖方式

性成熟是由大小而不是年齡決定的;大多數亞達伯拉象龜通常在25歲左右就達到其成年大小的一半時就開始繁殖。亞達伯拉象龜的生長可能是不連續的且是偶發的,並且研究表明,生長速度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減慢。

僅在清晨或傍晚活躍時嘗試進行交配。坐騎起因於偶然的相遇,但雄龜在交配季節可能會經歷一段性活動增強的時期。交配嘗試的開始始於雄龜接近雌龜,並在頸部完全伸展的情況下爬上背部。到達這個位置後,雄龜推開自己的前額,並以4秒鐘的間隔向前推。雄龜每次發出推力時都會發出呻吟或咕咕聲,最多執行44次推力。有時,雄龜似乎會咬雌龜的頭。通常,雌龜會對雄龜的坐騎做出反應,即走開或將自己支撐在前腿上,迫使其後方掉入地下,使雄龜脫離。雄龜似乎在選擇潛在伴侶方面是混雜的,並非所有的龜都一定是雌龜。一種選擇標準是伴侶的相對大小。甲殼長度為50厘米或以上的雄龜通常只會選擇45-65厘米之間的較小伴侶。大多數交配嘗試都不成功。 繁殖季節在2-5月。雌龜在一個淺而乾燥的巢中產下4-14枚橡皮卵,其中可孵化的不到一半。孵化期主要取決於溫度:在溫暖的溫度下,孵化持續110天,而在較低的溫度下,孵化大約250天後,在10-12月之間會孵出幼體。像其他陸龜一樣,亞達伯拉象龜將卵產在安全的巢穴中之後,也不再關心它們的幼龜。幼龜孵出後會自行爬出巢穴。

象龜是這個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之一,亞達伯拉象龜亦被認為平均壽命會超過200歲。阿德維塔(Adwaita;約1750年——2006年3月23日),梵文意為「獨一無二的」,是世界上活的時間最長的動物之一,為一隻雄龜亞達伯拉象龜。生存在印度加爾各答的一座動物園內。根據歷史記錄,它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將軍羅伯特·克萊夫的寵物,在到動物園之前曾長期生活在羅伯特的莊園裡。阿德維塔是英國船員從塞舌爾群島捕獲的象龜,後將它當做禮物送給羅伯特。1875年,該龜被動物園的創始人送至動物園之後直到2006年去世一直生活在動物園四周有籬笆的場地中。2006年3月,它在印度加爾各答動物園死亡,阿德維塔據說是有史以來壽命最長烏龜,它死時的年齡為255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 附錄Ⅱ。

種群現狀

亞達伯拉環礁在1976年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在島上沒有居民居住,也沒有任何的人工設施破壞環境,只有在亞達伯拉本島上,有着一所自然研究中心。由於人煙罕至的原因,也因此亞達伯拉象龜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陸龜族群。而亞達伯拉象龜的族群規模約為加拉帕戈斯象龜的五倍以上。

亞達伯拉象龜是印度洋中少數存活的物種之一。由於多年的偷獵和侵犯,它們被認為是脆弱易危的物種。 這些烏龜的易地放養一直不成功,部分原因是對與人類相關的棲息地相互作用的關注不足。人類的偷獵活動大大威脅了未來生存的數量的增長機會。

自1960年代以來,公眾的關注已大大增加,保護工作一直在進行。 根據《塞舌爾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法》的塞舌爾群島基金會(SIF)一直在管理亞達伯拉象龜的相關事務。1982年,亞達伯拉環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動物學史

分類命名

在塞舌爾,有一個龜島舉世聞名,龜島屬於亞達伯拉環礁,位於馬埃島西南,它是塞舌爾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也是世界上的第二大珊瑚環礁。島長30餘公里,寬15公里,地勢僅高出海面1-2米,四周水流湍急,暗流密布,人所難及。這裡棲息着大約15萬隻大陸龜,由於它的體形巨大,被人們稱為「亞達伯拉象龜」。

世界上保留這種原始龜的地方只有兩處,另一處在東太平洋的科隆群島(即「加拉帕戈斯象龜」)。16世紀時,塞舌爾群島、留尼汪島和毛里求斯島都盛產這種陸龜。後來由於法國、葡萄牙、荷蘭和美國殖民者的大規模捕殺,除亞達伯拉環礁外,其他島上的陸龜群均瀕臨滅絕。塞舌爾獨立後,亞達伯拉環礁被劃為原始生物保護區,並設立野生動物管理站,對亞達伯拉象龜進行科學管理、觀察研究。

亞達伯拉環礁由四個珊瑚環礁小島組成,位於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島的北方。這個區域曾經分布有18種象龜,但在18-19世紀間大量滅絕而只剩下唯一的亞達伯拉種,故以環礁名命名。此物種因其原始標本實際上屬於黃腿象龜而備受爭議,但是仍然作為一個獨立的物種保存下來。該物種在陸龜科下曾經隸屬於不同的「屬」,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同義學名。起初是「亞達伯拉象龜屬」(Aldabrachelys、Dipsochelis、Megalochelys),也曾劃分於「陸龜屬」(Testudo),1996年最終劃歸「象龜屬」(Geochelone)。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