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勐海巴達茶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達古茶山位於勐海縣西部,「巴達」傣語意為「仙人的足跡」。巴達古茶山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聲名在外了,巴達鄉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兩大資源,古茶園分布在山坡地帶,海拔在1580—2100米之間,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賀松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大理茶種,附近分布着許多野生茶樹。
巴達山地,北連西雙版納西定山地,南與西雙版納打洛邊境重鎮毗鄰,東北側是西雙版納勐遮壩子,東南側是勐岡山地,西部與緬甸僅一江之隔,是個不見河谷盆地,儘是連綿群山的純山區,面積為316.21平方公里。
這片山嶺起伏的山地,東南高、西南低,最高之點是東南部的小黑山,西雙版納巴達山海拔最高為2249米,最低點在西南部的南覽河岸邊,海拔668米。
巴達是西雙版納州野生古茶樹資源最集中的區域,2004年,雲南省和西雙版納州組織對巴達賀松大黑山考察,證實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原始古茶樹群落6000多畝。因其山脈形似大象,故又稱「象山」。
2005年巴達與西定合併統稱西定鄉,目前巴達古茶山屬於西定鄉。
巴達山豐富的古茶樹資源,得益於中國最西南端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溫暖濕潤的氣候。
巴達鄉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兩大資源。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賀松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大理茶種,著名的1700年的野生茶樹王就生長在這個群落,附近分布着許多野生茶樹。
栽培型古茶園資源有2162畝,普洱茶種,具體分布在曼邁村委會曼邁村民小組,章朗村委會章朗村民小組和曼皮村委會的曼帕勒村民小組中。[1]
古茶園分布在山坡地帶,海拔1580——2100米,古茶樹樹型喬木或小喬木,品種來源不詳,據章朗的村民講,該村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曼邁村品種較雜,除了大葉茶,還有部分中葉茶。古茶園分布在風景林中,土壤為黃棕壤和黃壤,雨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8度年霧罩日126天,氣候溫暖濕潤,有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優越自然條件。
在巴達山居住的主要是布朗族和哈尼族,是他們最早發現了茶樹,他們善於種茶制茶。
作為茶葉祖先濮人後裔的布朗族,大約在兩千多年前就遷徙於此。老寨都混生於林,茶樹是他們生活中很常見的植物。青年男女舉行結婚儀式後,新郎和新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平常還會將茶葉醃製成菜,作為日常飲食。普洱茶的茶香茶韻,早已是浸潤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巴達山古茶山的鮮葉,葉片呈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質軟且呈黃綠等諸多特徵;以該地茶區製成的曬青茶加工、生產的普洱茶新生茶,其條索黑亮緊結,沖泡品之,湯色金黃,山野氣息強,其葉底黃綠。
巴達山普洱茶特點
巴達山普洱茶特點葉片橢圓形,葉面隆起,葉身背弓或內折,葉質軟,葉色黃綠,葉尖漸尖或尾尖,葉基楔形。
口感類似布朗山茶區,舌面後段與上顎後段微苦澀,然平均茶質較為薄水,上顎中後段有特殊氣味。
茶湯香滿於喉舌,苦稍長,微澀。輕度收斂。第三泡以後漸顯柔順細滑感。舌面收斂後出現涼感。
巴達茶的出名主要是因為1962年發現的巴達野生大茶樹,為雲南成為世界茶發源地做出了貢獻。1962年發現巴達賀松寨背後的原始森林中1700年樹齡的野生大茶樹,是當時發現的世界上存活樹齡最大的古茶樹,被譽為「茶樹活化石」。
古茶樹的發現,在世界的茶葉界引起轟動,中國是世界大葉種茶起源地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從那以後,每年都會有國內外專家、學者等去光顧瞻仰。然而在2012年,茶樹不幸仙逝,幸在大黑山的森林中還發現了很多上千年的古茶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