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天目早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天目早竹
圖片來自植物智網

天目早竹(學名:Phyllostachys tianmuensis Z. P. Wang et N. X. Ma)是禾本科、剛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型竹類植物,竿高可達8米以上,幼竿亮綠色,有不明顯的黃色縱條紋,光滑無毛,老竿綠色;節較隆起,竿環與籜環同高;分枝平展。籜鞘背面無毛,淺紅褐色,具小形褐色斑點,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暗紫褐色,邊緣具短纖毛,背部有直立粗硬毛;籜片綠色,邊緣黃色,長披針形至帶狀,外翻,先端或中部以上皺曲。葉舌稍發達,頂端呈拱形或近於截形;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下表面被有易脫落的柔毛。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筍。

分布於中國浙江西天目山,安吉竹種園引種栽培。天目早竹其分布中心最適於850-1050米的海拔地段。適生在半陰坡,較適於陰坡,不大適於半陽和陽坡。 竹材用途一般,筍期較早,可作早期食用筍。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竿高達7-8米以上,粗3-4厘米,幼竿亮綠色,有不明顯的黃色縱條紋光滑無毛,無白粉,老竿綠色;節較隆起,最初帶紫色,竿環與籜環同高;分枝平展。籜鞘背面無毛,微被白粉,淺紅褐色,具小形褐色斑點,此斑點在籜鞘下部較密,上部次之,中部明顯地較稀疏,上部邊緣紅紫色,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暗紫褐色,先端拱起或近於截平,邊緣具短纖毛,背部有直立粗硬毛;籜片綠色,邊緣黃色,長披針形至帶狀,外翻,先端或中部以上皺曲。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及鞘口繸毛常均缺或僅有2或3根繸毛;葉舌稍發達,頂端呈拱形或近於截形;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20毫米左右,下表面被有易脫落的柔毛。筍期3月下旬至4月下旬。[1]

栽培技術

初植密度與布穴:天目早竹栽植密度一般50-70株/667平方米,平均株行距為3-4米。栽植穴的分布要因地制宜,一般採用「品」字形布穴。當土層厚度不均衡時,可採用叢狀布穴,在土層深厚的局部栽密一些。採用帶狀清理和整地時,可採用大行距小株距的方式布穴,行距5-6米,株距2-3米。

栽植天氣選擇:要求做到上午挖掘的母竹下午栽植,下午挖掘的母竹翌日上午栽植。栽植施工天氣選小雨天、雨後陰天較好,連續晴天及乾燥天氣不宜施工。

栽植操作要求:先將栽植穴修整到與母竹的鞭根大小相適應,再將母竹放入栽植穴,使兩側稍顯寬鬆,去鞭方向留有空檔,母竹根部原土痕低於穴平面3-5厘米,然後分3-4次向穴內填土,特別注意將鞭根底部及兩側的空隙逐次用細土填滿踏實。如果在栽植的同時澆水,宜在填土2/3-3/4時,向穴內澆足水,待水滲透後再將穴檔填滿至稍拱起。

新竹園的撫育管理:

抗旱:在山地條件下可提前在根盤範圍蓋上一層作物秸稈、青草綠肥及枯枝落葉等物,對防止乾旱,且對日後長鞭發筍均有利。在取水方便的地塊必要時可以逐株澆水。

鬆土與除草:在平坦地、緩坡地上的新竹園可適當間種農作物以耕代撫。夏季間種黃豆、赤豆、花生、玉米等作物,冬季可間種蠶豆、油菜等作物。耕作時根盤範圍應淺鋤,防止傷及鞭根。以穴狀整地或局部整地的新竹園,應在2-3年內逐步向外擴穴,以滿足竹鞭不斷向外伸展的需要。在坡度25°以上的竹園內可採用化學除草,既安全又經濟,也不會造成水土流失。

留養新竹:前1-2年的竹筍應全部留養成竹,第3年起去母竹附近的小筍、弱筍,並砍去已衰老的母竹及細弱竹,使新竹逐漸向空檔處發展,立竹粗度逐年增加。

施肥:交通方便處應多施農家肥,山地可施綠肥或化肥。化肥以氮肥為主,每年結合擴穴挖撫施於母竹或新竹根盤,用量可逐年增加。以尿素為例,造林後1-2年內每株每次30-50克,3年後每次施用5-10千克/667平方米。

病蟲防治

天目早竹主要害蟲是竹筍夜蛾,該蟲以幼蟲蛀食竹筍,危害率高,嚴重影響新竹長成和滿園速度。防治方法可於每年竹筍剛出土及出土後筍高30-50厘米時在新竹園內噴施40%殺滅菊酯乳油1000倍液和甲胺磷乳劑800倍液各1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浙江西天目山,安吉竹種園引種栽培。天目早竹其分布中心最適於850-1050米的海拔地段。適生在半陰坡,較適於陰坡,不大適於半陽和陽坡。

主要價值

竹材用途一般,筍期較早,可作早期食用筍。

參考來源

  1. 天目早竹植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