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寶興歌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寶興歌鶇
圖片來自小學生網

寶興歌鶇(學名:Turdus mupinensis),是鶲科、鶇屬的鳥類。 寶興歌鶇為中型鳥類,體長20-24厘米。上體橄欖褐色,眉紋棕白色,耳羽淡皮黃色具黑色端斑,在耳區形成顯著的黑色塊斑。下體白色,密布圓形黑色斑點。

寶興歌鶇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內蒙古、北京、河北、甘肅、貴州、四川、雲南、山東、浙江等地,棲息於海拔1200-3500米的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

形態特徵

寶興歌鶇雄鳥上體自額、頭頂、枕、後頸、背,一直到尾上覆羽橄欖褐色眉紋淡棕白色,眼先亦為淡棕白色,雜有黑色羽端;眼周頰和頸側淡棕白色而稍沾皮黃色,其下部有由黑斑組成的顎紋耳羽淡棕白色或皮黃白色、具黑色端斑,特別是在後部耳羽端斑較大,形成一顯著的黑色塊斑。翅上覆羽橄欖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污白色或皮黃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淡色翅斑。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褐色或橄欖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緣綴橄欖褐色或淡棕褐色。頦、喉棕白色,喉具黑色小斑,其餘下體白色,胸部沾黃,各羽具扇形黑斑;尾下覆羽皮黃色,具稀疏的淡褐色斑點。

寶興歌鶇雌鳥和雄鳥羽色相似,但較暗淡而少光澤。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上體較棕褐而鮮亮,後頸至上背具淺棕色羽軸紋,小覆羽和中覆羽具鮮亮的皮黃色端斑,大覆羽具黑色端斑,形成一明顯的黑色塊斑,其餘似成鳥。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淡黃褐色,腳肉色。[1]

大小量度:體重♂51-74克,69-74克;體長♂202-244毫米,♀190-242毫米;嘴峰♂17-20毫米,♀17-24毫米;翅♂111-129毫米,♀110-120毫米;尾♂90-105毫米,♀94-103毫米;跗蹠♂33-38毫米,♀35-38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寶興歌鶇的繁殖期為5-7月,5月中旬遷往中國北京地區,5月下旬即進入繁殖期。營巢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亞高山針闊葉混交林,曾於7月8日在海拔1800米處的混交林林緣地帶的白樺樹上找得一巢。巢置於距主幹不遠的側枝枝杈上,距地高約2.5米。巢底和巢外圍用直徑1.5-3.5毫米粗的枯枝作支架,基底部用枯草莖、枯草根、苔蘚和粘土混合構成,牢牢地固定在樹杈上,甚為堅固,巢內壁和巢底再用細草莖和纖維編織和鋪墊。巢外徑16-19厘米,內徑8-9厘米,高10厘米,深5.5厘米。窩卵數4枚。卵淡藍灰綠色、被有玫瑰紅褐色和灰藍褐色點斑、塊斑或漬斑,尤以鈍端斑點較密和較大,尖端斑點或塊斑小而稀疏。卵的大小為19.5(19.4-19.6)毫米×28.9(28.4-29.4)毫米,重5.5(5.4-5.6)克。

棲息環境

寶興歌鶇主要棲息於海拔1200-3500米的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尤其喜歡在河流附近潮濕茂密的櫟樹和松樹混交林中生活。

生活習性

寶興歌鶇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林下灌叢中或地上尋食。主要以金龜甲、蝽象、蝗蟲、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特別是鱗翅目幼蟲最嗜吃。寶興歌鶇主要為留鳥,不遷徙,但在北部繁殖的種群多要遷徙到南方越冬。春季遷徙時間4-5月,秋季遷徙時間9-10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寶興歌鶇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寶興歌鶇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寶興歌鶇的種群數量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分布範圍

寶興歌鶇是中國特產鳥類,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重慶、南充、蒼溪、萬縣、樂山、雅安、寶興、會東、木里、康定、馬爾康,貴州西北部威寧,雲南西北部麗江、中部江川,陝西南部秦嶺,甘肅南部、西部蘭州、西南部和西北部天堂、河北東陵,北京西山以及內蒙古寧城等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