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栗腹歌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栗腹歌鴝
圖片來自網易網

栗腹歌鴝(學名:Larvivora brunnea)是鶲科、歌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雄鳥前額和頭側黑色,一條長而顯著的白色眉紋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頭頂至尾等其餘上體灰藍色,下體栗棕色或栗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下體白色沾赭棕色。特徵均甚明顯,容易識別。

栗腹歌鴝主要棲息於1000-35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灌叢中。也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和竹林。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也常到灌木低枝上活動。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分布於中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不丹、印度北部等喜馬拉雅山地區和緬甸北部,冬季也見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1]

形態特徵

雄鳥前額、眼先、頭側、頸側黑色一條長而粗著的白色眉紋從眼先上部開始一直延伸至後頸兩側在頭部黑色襯托下極為醒目頭頂、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等整個上體概為灰藍色。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灰藍色,飛羽褐色,羽緣藍色。尾相當短,黑褐色,表面亦為灰藍色。從頦前端向後沿黑色頰下有一條窄線白色,其餘頦、喉、胸、腹等下體輝栗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時微沾棕色,翅下覆羽和腋羽藍色。

雌鳥上體包括兩翅和尾概為橄欖褐色,眼先和頭部兩側沾茶褐色,下體白色微綴赭棕色,尤其是胸部和兩脅沾有較多赭棕色。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背部較暗和較藍,尤其是下背至尾羽和兩翅覆羽藍色較多和明顯。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褐色。

棲息環境

栗腹歌鴝主要棲息於1000-35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灌叢中。也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次生林和竹林。

生活習性

行為: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也常到灌木低枝上活動。但很少上到樹上。性膽怯而機敏,善於在地上快速奔跑,並不時地上下擺動其尾,或將尾向上翹起和左右散開。繁殖期間雄鳥常站在灌木枝頭鳴唱,清脆悅耳,婉轉動聽。 遷徙:栗腹歌鴝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每年4月中下旬遷來中國繁殖,10-11月遷離中國,部分留在中國越冬。 食性: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小型軟體動物和甲殼類。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灌叢或樹根間,也在有草和苔蘚覆蓋的岸邊地上營巢,隱蔽很好。巢主要由枯草莖、葉和苔蘚構成,內墊有細草根和少許獸毛或羽毛。巢為杯狀,結構較為鬆散。每窩產卵3-4枚。卵藍色或綠藍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8-20毫米×14-15毫米。雌鳥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2亞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和印度北部,越冬於印度南部。分布於緬甸欽山。

栗腹歌鴝指名亞種Larvivora brunnea brunneaHodgson,1837

栗腹歌鴝緬甸亞種Larvivora brunnea wickhamiE. C. S. Baker,1916

分布範圍

世界

存在(居住地):孟加拉國、印度、緬甸。

存在(繁殖地):不丹、中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

存在(非繁殖地):斯里蘭卡。

存在和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阿富汗。

中國

在中國分布於甘肅東南部、四川部綿陽、茂紋、阿壩、中部成都、灌縣、瓦山、樂山、峨眉、雅安、瀘定、西南部木里、涼山,陝西南部秦嶺太白山、雲南西北部麗江、貢山、西部騰衝、鎮康,貴州西北部威寧,西藏南部聶拉木和昌都地區西南部。

近種區別

相似種金胸歌鴝(Luscinia pectardens)無眉紋,雄鳥頦、喉胸為橘紅色,尾羽基部白色,均與栗腹歌鴝雄鳥下體輝栗色。雌鳥下體皮黃色,尾基無白色,明顯不同,野外不難識別。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