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白腹短翅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白腹短翅鴝
圖片來自0792# 網

白腹短翅鴝(學名: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是鶲科、短翅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6-19厘米。翅短,尾長、呈凸狀。雄鳥整個頭、頸、胸和上體暗鉛藍灰色,尾羽藍黑色,外側尾羽基部栗色,腹白色。雌鳥上體暗橄欖褐色,腰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稍沽棕色,下體頦、喉和腹中部乳白色,其餘下體淡黃褐色。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介紹

白腹短翅鴝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中,尤以林線上緣矮曲林、疏林灌叢和林線以上開闊的高山、岩石灌叢地帶較常見,秋冬季節也下到溝谷松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竹林以及林緣灌叢中活動和尋食。常單獨活動,多隱藏在灌木低枝上,並不時發出「吱,吱,吱」的叫聲,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有時也急速在地上奔跑捕食,當它們飛落到一個開闊地方時,常將尾翹到背上,並呈扇形散開。主要以金龜甲、甲蟲、蝽象、鱗翅目幼蟲為食,秋冬季節也食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泰國和越南。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背、肩一直到尾上覆羽等上體概為暗鉛灰藍色兩翅較短黑褐色具暗灰藍色羽緣,小翼羽黑色具寬的白色端斑中央尾羽藍黑色,其餘尾羽基部栗色、端部藍黑色。下體頦、喉和胸暗鉛灰藍色,腹白色,兩脅灰藍或灰褐色,兩脅後部黃褐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和尾暗褐色,羽緣淡棕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沾棕色,尤以尾羽基部棕色較著。下體棕黃或淡黃褐色,兩脅褐色,腹中部白色或近白色,尾下覆羽較下體多沾棕而具白色端斑。

幼鳥上體橄欖褐色具棕黃色軸紋和端斑。下體棕白色具褐色羽緣形成斑雜狀。 虹膜暗褐色,嘴雄鳥黑色、雌鳥黑褐色,腳淡紅褐色或肉褐色。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營巢於離地不高的灌木低枝上。也在地上高的草叢和灌木叢中營巢。巢呈杯狀,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由枯草莖、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草莖和草根,有時亦墊有獸毛和羽毛。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窩產卵2-4枚。卵天藍色、光滑無斑,為鈍卵圓形,大小為20-24毫米×15-17毫米。雌鳥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棲息環境

白腹短翅鴝主要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中,尤以林線上緣矮曲林、疏林灌叢和林線以上開闊的高山、岩石灌叢地帶較常見,秋冬季節也下到溝谷松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竹林以及林緣灌叢中活動和尋食。

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長棲於濃密灌叢或在近地面活動,不易被激起,僅在棲處鳴叫且尾立起並扇開時可見到。甚喜叫。常單獨活動,多隱藏在灌木低枝上,並不時發出「吱,吱,吱」的叫聲,聞其聲而不見其形。有時也急速在地上奔跑捕食,當它們飛落到一個開闊地方時,常將尾翹到背上,並呈扇形散開。繁殖期間雄鳥長時間的躲藏在灌叢中嗚叫,領域性甚強。性活潑而機警,而且好鬥,當有入侵者侵入,則猛烈攻擊。

叫聲:低chuck聲。告警叫聲似歌鴝的「tsiep-tsiep-tk-tk」或「tck-tck-sie」。鳴聲為響亮而憂鬱的三聲哨音「he-did-so」,中間音較高而拖長,最末音僅半調。於夏季的晨昏及有月光的夜晚鳴唱。[1]

食性:主要以金龜甲、甲蟲、蝽象、鱗翅目幼蟲為食,秋冬季節也食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亞種分化

2亞種

白腹短翅鴝指名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J.E. Gray & G.R. Gray,1847

白腹短翅鴝普通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E. C. S. Baker,1922

關於白腹短翅鴝的亞種分化,Baker(1922)根據在中國湖北宜昌採得的標本描述了一個普通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認為它比指名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phaenicuroides)羽色暗,他描述的新亞種後來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從而使白腹短翅鴝分為兩亞種。Baker(1924)、Vaurie(1959)、鄭作新(1976)、De Schauensee(1984)和Howard and Moore(1980,1991)等並認為指名亞種在中國亦有分布。但鄭作新(1994)、鄭作新等(1995)在全面比較了采於中國各地的標本(包括采於雲南和西藏標本)以後,認為中國各地的標本,羽色完全一致,並無深淺和暗淡之分,嘴峰和翅長亦都在普通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亞種範圍內,較指名亞種小,因而不認為指名亞種分布於中國。這樣,中國就僅分布有1亞種,即普通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普通亞種(Hodgsonius phaenicuroides ichangensis)主要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北部和緬甸北部。Howard and Moore(1991)認為也分布於中國西藏,此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克什米爾、泰國和越南。在中國分布於甘肅西部和西南部,青海東部,寧夏南部,陝西南部秦嶺,湖北西部,四川北部松潘、東北部萬源、西部鄉城、巴塘、康定、中部峨眉、西南部木里,貴州北部綏陽、西部威寧,雲南西北部麗江、中甸、德欽、西部瀘水、維西、永德、西南部孟連、南部綠春、馬關,西藏南部聶拉木、林芝、左貢、洞嘎、則拉、米及墩、弧區、魯霞等地(留鳥),偶見於河北東陵。

動物學史

白腹短翅鴝由於翅短,外形很似短翅鶇,因此曾被歸人短翅鶇屬(Brachypteryx),但由於該種尾很長,和短翅鶇不同,故單獨另立為一個屬。短翅鴝屬僅此一種,為單型屬。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在喜馬拉雅山脈分布廣泛,在緬甸、老撾北部和越南北部極為罕見(del Hoyo等人,2005年),而在中國的數量估計有100000對左右的繁殖對和10000左右以下的遷徙個體(巴西,2009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