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藍額紅尾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藍額紅尾鴝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藍額紅尾鴝(學名:Phoenicurus frontalis)體長14-16厘米。雄鳥夏羽前額和一短眉紋輝藍色,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背、肩、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以及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主要以甲蟲、蝗蟲、毛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繁殖期5月末至8月初。

介紹

藍額紅尾鴝是一種小型鳥類,主要分布在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等等地區。它們的繁殖期是在5月到8月,雌鳥每窩大概會產3到4枚卵。孵卵的任務主要由雌鳥承擔,之後由雌鳥和雄鳥共同育雛。藍額紅尾鴝會將巢穴建造在倒下樹木的樹洞裡或者岸邊洞穴中,一些苔蘚、枯草、毛髮、羽毛等是它們築巢的主要材料。[1]

形態特徵

小型鳥類,體長14-16厘米。雄鳥夏羽前額和一短眉紋輝藍色,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背、肩、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以及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其中小覆羽和中覆羽較深呈暗藍色,腰、尾上覆羽和下體餘部橙棕色或棕色,兩翅飛羽和大覆羽暗褐色,羽緣淡褐色,中央尾羽黑色,外側尾羽橙棕色或棕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冬羽和夏羽大致相似,但頭頂至背等黑色部分各羽均具棕色羽端,兩翅覆羽和飛羽亦具寬闊的棕色羽緣。 雌鳥頭頂至背棕褐色或暗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或棕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栗棕色具黑褐色端斑。眼圈棕白色,兩翅褐色具棕黃色羽緣。頭側、頸側、頦、喉、胸淡棕褐色,腹至尾下覆羽橙棕色。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5克,♀14-20克;體長♂140-165毫米,♀142-155毫米;嘴峰♂10-12毫米,♀10-12毫米;翅♂82-90毫米,♀78-88毫米;尾♂67-78毫米,♀64-75毫米;跗蹠♂21-25毫米,♀21-25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5月末至8月初。通常營巢於地上倒木下或岩石掩護下的洞中,也在倒木樹洞、岸邊和岩壁洞穴中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和枯草構成,內墊有毛髮和羽毛。營巢由雌鳥承擔,雄鳥常站在巢域中灌木上鳴唱。每窩產卵3-4枚。卵暗粉紅白色、被有淡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4-21毫米×11-1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生活習性

主要以甲蟲、蝗蟲、毛蟲、螞蟻、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溪谷、林緣灌叢地帶,也頻繁出入於路邊、農田、茶園和居民點附近的樹叢與灌叢中,不斷地在灌木間竄來竄去或飛上飛下。停息時尾不斷地上下擺動。除在地上覓食外,也常在空中捕食。主要為留鳥,具有明顯的垂直遷移現象,部分亦進行小距離的水平遷徙。

單音的tic聲。告警時在棲處或飛行中不停地輕聲重複ee-tit, ti-tit。鳴聲為一連串甜潤的顫音及粗喘聲,似赭紅尾鴝但喘聲較少。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42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尤以林線上緣多岩石的疏林灌叢和溝谷灌叢地區較常見,冬季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腳地帶。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阿富汗西北部、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喜馬拉雅山地區和印度阿薩姆,冬季也見於緬甸北部。

中國分布

分布於青海,寧夏,甘肅西北部和西部,陝西南部秦嶺太白山,湖北四川,貴州,綏陽、惠水、威寧、水城、盤縣,雲南西部瀘水、騰衝、盈江、潞西、西北部貢山、中部昆明、新民、東南部蒙自,西藏南部聶拉木、亞東、然烏、嘎宗、卡達河谷、春丕河谷、達格章和昌都地區。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