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長嘴地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長嘴地鶇
圖片來自美篇網

長嘴地鶇(學名:Zoothera marginata)是鶇科、地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0-24厘米。嘴粗長而稍向下彎曲,尾短。上體橄欖棕褐色。頦、喉白色,喉側具暗褐色橫斑,其餘下體皮黃白色具暗橄欖褐色鱗狀斑。翼下覆羽具皮黃色塊斑,飛翔時看得極為明顯。野外不難辨認,特別是通過它粗長而彎曲的嘴和比較短的尾。也很容易與其他鶇類相區別。虹膜暗褐色,嘴暗褐或黑色,腳角褐色。

長嘴地鶇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有時也到針葉林,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活動。性膽怯,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林間地上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於中國、尼泊爾(繁殖地)、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整個上體從頭至尾概為棕橄欖褐色,羽緣較暗,翅上初級覆羽大覆羽、初級飛羽、次級飛羽羽緣色淡微沾磚紅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亦不同程度的綴有磚紅色,外側尾羽較中央尾羽稍淡。頭側和耳覆羽混雜有茶黃色和暗褐色。下體頦、喉白色,喉側有不甚規則的暗褐色橫斑,胸、腹淡黃白色具橄欖褐色端斑,在胸、腹形成鱗片狀或扇形斑紋,兩脅暗橄欖褐色具淺白色中央縱紋,腋羽淡皮黃色具寬的黑色中央橫斑,翼下具皮黃色塊斑。 虹膜暗褐色,嘴暗褐或黑色,腳角褐色。

大小度量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68克 240毫米 28-29毫米 119-129毫米 68-79毫米 29-31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間小樹或高的灌木上。尤其是臨近溪流等水域地區的林間小樹易被選擇。巢呈杯狀,主要由細樹枝、苔蘚、根等材料編織而成,內墊有苔蘚。每窩產卵3-4枚,卵淡綠藍色,橢圓形,大小為25-30毫米×19-21毫米。

棲息環境

長嘴地鶇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有時也到針葉林,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活動。在冬季會從較高的海拔下降,並在孟加拉國遊蕩。在闊葉林中,尤其是在潮濕地區和岩石溪流周圍,以及在這些森林中的蘆葦和竹子區域,它的海拔範圍在750-2100米之間。

生活習性

習性:留鳥。性膽怯,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林間地上或灌叢中活動和覓食。常於地面挖掘近溪流的鬆軟泥土。翻撿腐葉而找尋地表的蠕蟲,體色暗淡而不易發現,但於林下活動常造成明顯聲響,不太懼人。

棲息於熱帶和南亞熱帶濕性常綠闊葉林,單個或成對活動,在林間地上覓食昆蟲。[1]

叫聲:被驅趕時發出短串的不悅耳粗音「kuk」。有深喉音的「tchuck」。鳴聲為單薄的笛音似虎斑地鶇但較輕柔而短促(0.5秒),音調下降。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繁殖地)、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在中國僅見於雲南西南部和南部景東、勐化、綠春等地。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截至2001年,嘴地鶇在中國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在中國僅昆明動物研究所採得有3號標本,是稀有少見鳥類,應注意保護。

參考來源

  1. 長嘴地鶇 Zoothera marginata 昆明動物博物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