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革登古茶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革登古茶山,處於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革登為布朗語,意為很高的地方,從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過。

簡介

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面積雖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並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

革登茶山位於勐臘縣象明鄉西部,包括今象明鄉的安樂和新發兩個村委會轄區,東與易武、曼臘鄉接壤,南與勐侖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山鄉交界。[1]

歷史上的莽枝茶山、牛滾塘茶山(今安樂)等均屬於革登茶山範圍。茶王樹的存在,證明了革登茶山悠久的茶山發展歷史。曹仲益《倚邦茶山的歷史傳說回憶錄》一文中說:革登「奇特的茶王樹,生長在新發寨背後的山頂上,據老人講,這棵茶王樹在光緒初年,每年尚可產茶六至七擔之多。民國初年,其根部枯乾尚存。

《勐臘縣誌》也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株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清代中期是革登茶山的繁榮時期,茶園總面積達6000多畝,茶葉產量達100多噸。

革登茶山區域的海拔最高點是山神廟為1950米,最低的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最低海拔565米,著名的石粱子孔明山」誨拔1722米。

懸殊的海拔差異,構成了立體型的氣候奇觀,其氣候大致分為三等:

一是低海拔溫暖型,如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一帶;

二是中海拔較溫暖型,如曼林、曼松;

三是高海拔偏冷型,安樂、石樑子孔明山、曼拱一帶。

古茶區山高谷深,磨者河、羅梭江等縱橫,冬季霧多,雲霧繚繞區域內常年陽光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8.20C。土壤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色土.土質都呈微酸性反應。土壤pH值4.5-6.5之間,兼少量石灰性反應。

特點是;

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有機質腐殖質含量高,土壤有機質含量4.5%以上;土壤透氣性好、水分含量中上,有機質含量高;另外,在濕熱作用下由於侵蝕淺薄少故而土層深』厚,能為茶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養分足、茶樹根深葉茂。

革登茶山古樹普洱茶的特點

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園3232畝(其中安樂1616畝,革登560畝,莽枝1056畝),在海拔1360米處,保存有一株較大的古茶樹,喬木型,樹姿直立,樹高6.3米,樹冠直徑5.6米,基部圍1米,屬於普洱茶種,樹齡300年左右。

革登小葉茶古茶,學名(Camelliaslnensls),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5.4米,樹幅4.5x4.8米,葉形橢圓形,葉面平,葉身平、葉質稍硬,葉色墨綠.葉緣平,葉尖鈍尖,葉齒淺密銳,葉直立狀着生,葉基楔形,葉脈7-8對,芽葉色澤翠綠,芽葉茸毛多。

革登古茶山普洱茶品質特徵: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與倚邦、革登香型口感類似。上顎香甜微蜜感、湯柔、舌面刺激感較強。

茶山文明

六大茶山的少數民族歷來尊孔明為茶祖,認為是孔明教他們種的茶樹,他們感恩孔明,將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 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樹樑子看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頭戴道冠的孔明頭像,「孔明」的正面對着革登老寨,右耳則是對着茶王樹樑子。

關於革登的茶王樹《思茅廳志》和《普洱志》中有記載:「其治革登有茶王樹,較眾茶樹獨高大,土人當采時,先具酒禮祭於此。」 六大茶山大茶樹非常多,但都末能入冊,唯有這棵大茶樹入了冊,且被戴上王冠,它的「獨高大」可想而知,據說那棵茶王樹一年可摘鮮葉五擔。茶王樹就在「孔明」身邊,茶山人認為這棵茶王樹是孔明所種,所以每年春茶開摘前,幾個茶山的茶農都要來拜茶王樹祭孔明。幾千人在大草坪上,面對孔明山叩首、敬酒、對歌、跳舞、祈禱茶山興旺,日子太平。據說在茶王樹樑子上唱什麼,對面的孔明山就會回應什麼。

江內六大茶山-革登山,在清代最大的寨子是革登老寨,革登老寨處在一座小山的頂部,地勢險峻,三面是深壑,一面靠山坡,在古代是個易守難攻之地。革登老寨過去有幾百畝茶園現已毀完,已看不見茶樹。革登老寨最興旺的時期是乾隆年間,老寨曾有二三百戶人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革登老寨蓋過一座大廟,不知是什麼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革登又蓋了一座關帝廟,關帝廟蓋在革登到倚邦的三岔路口,離老寨半公里路。關帝廟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順坡建了三台,台基現還較完整,第二層台基上還有一塊大碑,是建廟時捐銀的功德碑。

碑上文字已很模糊,仔細辨認可看出刻着「萬善同綠」、「江省、湖省、雲南省」及幾十個捐款人的名字,從碑文中可知捐款人中有不少是思茅和景東縣的人。從碑文內容來看,此廟當時建得很精美,廟內關公的頭像上還塗着金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