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頸鞘箭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頸鞘箭竹
圖片來自植物通網

頸鞘箭竹(學名:Fargesia collaris Yi.)禾本科、箭竹屬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圓筒形,中空,幼時密被白粉,無毛,具較明顯的縱向細肋,籜環隆起,具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隆起;初時密被白粉。竿芽桃形,被微毛。竿每節以多枝簇生,籜鞘革質,長方形,先端收窄呈短頸狀,基部向兩側延伸而略呈耳狀,背面無毛,縱向脈紋顯著,干後變為黃褐色,上部邊緣生淺黃色短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或歪形,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略窄於籜鞘頂端之寬度,被灰白色刺毛而稍粗糙。花枝未見。筍期4-5月。

形態特徵

竿柄長3-4.5厘米,粗1.3-3厘米;節間長2-6毫米,幼時密被灰白色絨毛。竿高2-6米,粗1-3.5厘米;節間長17-28厘米,圓筒形,中空,幼時密被白粉(籜環下方有一圈1-1.3厘米寬的白粉環尤為顯著),無毛具較明顯的縱向細肋,竿壁厚2-3毫米;籜環隆起,具籜鞘基部之殘留物;竿環隆起;節內長3-7毫米,初時密被白粉。竿芽桃形,被微毛

竿每節以多枝簇生,枝長80-100厘米,粗1-4毫米。籜鞘革質,長方形,先端收窄呈短頸狀,基部向兩側延伸而略呈耳狀,背面無毛,縱向脈紋顯著,干後變為黃褐色,上部邊緣生淺黃色短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截形或歪形,無毛,高約1毫米;籜片線狀披針形,外翻,略窄於籜鞘頂端之寬度,被灰白色刺毛而稍粗糙。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長2-5.5厘米,無毛;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呈舌狀突出,通常紫色,無毛,高約1毫米;葉柄長1.5-5毫米;葉片披針形,長2-12.5厘米,寬3-19毫米,質地較薄,下表面淡綠色,微粗糙,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次脈3或4對,小橫脈不發達,葉緣具小鋸齒而粗糙。花枝未見。筍期4-5月。[1]

栽培技術

1~2年母竹,6月上旬種植。當年生新竹,要竹竿硬實挖掘。 母竹運到後應及時種植,種植時應掌握四點:

(1)穴底要平;

(2)竹鞭放平;

(3)適當淺栽;

(4)鞭土密接。

種竹時要根據母竹蔸的大小,適當修整穴塘,填回表土,穴底要平,解去母竹包紮物,放下母竹,放平竹鞭,使鞭根自然舒展,種竹不指望母竹本身長大成材,而是依靠所連的竹鞭抽鞭發筍,長大成林。所以母竹竹竿不強求直立,而竹鞭一定要種平。種竹的深度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5百米厘米為宜,可比原來略深,不宜深栽,栽得過深,容易引起爛鞭而不出筍,竹蔸下部要與土壤密接,不留空隙,然後回入表土,自下而上,分層踏實,注意不要使竹筍和竹鞭脫開。種好後,每株再澆5~10千克淡水糞,再覆土培成饅頭型,上蓋鬆土。再覆蓋雜草保溫。高大的母竹要打樁固定。天氣久睛,土壤乾燥經常澆水。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200-3000米。

分布範圍

產西藏南部。模式標本采自西藏聶拉木縣樟木口岸。

主要價值

竿材劈篾供編織竹器。 對山地水土保持、減緩地表徑流、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環境、促進農業穩產豐產等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竿材劈篾供編織竹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