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鵲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鵲鴝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牆鳴唱,因此在中國內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於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於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國鳥。

介紹

鵲鴝是孟加拉國的國鳥,其實就是國內俗稱的「四喜兒」,它在長江以南地區極為常見,分布也比較廣泛,屬於留鳥的一種。鵲鴝全身帶有黑白相間的羽色,泛有獨特的藍色金屬光澤,非常像是迷你版的喜鵲。[1]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頭頂至尾上覆羽黑色,略帶藍色金屬光澤飛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外翈大部和次級覆羽均為白色構成明顯的白色翼斑,其他覆羽與背部同色;中央兩對尾羽全黑,外側第4對尾羽僅內翈邊緣黑色,餘部均白,其餘尾羽都為白色;從頦到上胸部分及臉側均與頭頂同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純白。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雌鳥以灰色或褐色替代了雄鳥的黑色部分;飛羽和尾羽的黑色較雄鳥淺淡;下體及尾下覆羽的白色略沾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灰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3-47克,♀ 32-50克;體長♂187-227毫米,♀178-214毫米;嘴峰♂15-21毫米,♀ 15-20毫米;翅♂90-105毫米,♀88-99毫米;尾♂87-110毫米,♀80-96毫米;跗蹠♂ 27-34毫米,♀26-32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鵲鴝在繁殖期4-7月,個別晚的一直到8月,早的在3月末即開始進入繁殖期。此時雄鳥特別好鬥,有時為爭雌連續爭鬥達1-2小時之久,甚至時間更長。通常營巢於樹洞、牆壁、洞穴以及房屋屋檐縫隙等建築物洞穴中,有時也在樹枝椏處營巢。巢呈淺杯狀或碟狀,主要由枯草、草根、細枝和苔蘚等材料構成,內墊有松針、苔蘚和獸毛。巢的大小,巢外徑8-13厘米,內徑6.2-8厘米,高4.5-4.8厘米,深2.4-3.5厘米,巢距地高3-4.5米,洞口直徑7-9厘米。每窩產卵通常4-6枚,多為5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7枚的。卵淡綠色、綠褐色、黃色或灰色,密被暗茶褐色、棕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卵呈卵圓形,大小為20.4-23毫米×16.1-17.4毫米。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赤裸無羽、眼未睜開,體重僅9.5-12克,體長51-54毫米,翅長15-19毫米,跗蹠11-16毫米,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棲息環境

鵲鴝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竹林、林緣疏林灌叢和小塊叢林等開闊地方,尤以村寨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叢林、灌叢、果園以及耕地、路邊和房前屋後樹林與竹林較喜歡,甚至出現於城市公園和庭院樹上。

生活習性

鵲鴝屬於留鳥性活潑、大膽,不畏人,好鬥,特別是繁殖期,常為爭偶而格鬥。單獨或成對活動。休息時常展翅翹尾,有時將尾往上翹到背上,尾梢幾與頭接觸。清晨常高高的站在樹梢或房頂上鳴叫,鳴聲婉轉多變,悅耳動聽。尤其是繁殖期間,雄鳥鳴叫更為激昂多變,其他季節早晚亦善鳴,常邊鳴叫邊跳躍。

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常見有金龜甲、瓢甲、鍬形甲、步行蟲、螻蛄、蟋蟀、浮塵子、螞蟻、蠅、蜂、蛹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異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緬甸、越南、泰國、老撾、柬埔寨、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中國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南達海南島、廣東、香港、廣西、福建,北至陝西、河南、山東、山西和甘肅東南部,西至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亞種分化

鵲鴝(13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鵲鴝加里曼丹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adamsiElliot, 1890

2.鵲鴝爪哇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amoenusHorsfield, 1821

3.鵲鴝安達曼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andamanensisHume, 1874

4.鵲鴝南印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ceylonensisP. L. Sclater, 1861

5.鵲鴝雲南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erimelasOberholser, 1923

6.鵲鴝麥斯克爾Copsychus saularis masculusRipley, 1943

7.鵲鴝泰馬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musicusRaffles, 1822

8.鵲鴝尼亞斯島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nesiarchusOberholser, 1923

9.鵲鴝明打威群島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pagiensisRichmond, 1902

10.鵲鴝馬拉圖阿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plutoBonaparte, 1850

11.鵲鴝華南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Oberholser, 1923

12.鵲鴝指名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saularisLinnaeus, 1758

13.鵲鴝錫默盧島亞種Copsychus saularis zacnecusOberholser, 1912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鵲鴝是中國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較為常見的一種留鳥,種群數量較普遍。該種鳥類嗜吃昆蟲,且多為農林業害蟲,在植物保護方面很有意義。另外該鳥善鳴、好鬥,又易於飼養,常被人作為籠養觀賞鳥。應控制獵取,保護資源。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