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黃眼企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黃眼企鵝
圖片來自網易網

黃眼企鵝(學名:Megadyptes antipodes):屬鳥綱、企鵝科、黃眼企鵝屬的企鵝。身高56-78厘米,體重約5-8千克。該物種表現出性二態性,雄鳥具有類胡蘿蔔素衍生的裝飾物。雄性和雌性的差異可以從頭上羽毛的色素沉積中看出,雄性頭部呈更為明亮的黃色。黃眼企鵝的瞳孔呈淡黃色,這是它們的主要特徵。身體呈黑色,顎及喉嚨呈黑褐色。眼睛之間有一黃帶在頭後部連接。

棲息於新西蘭的海島海岸線。大部分海岸都被沿海森林覆蓋。主要在海底覓食,而浮游潛水則主要發生在它們返回繁殖區時。這些企鵝通常留在岸上,當需要覓食時,它們只在離海約7-13千米的地方活動,並在大陸架上捕獵。食物主要由小型魚類組成,約90%的食物都是魚類,餘下的是頭足綱的海洋軟體動物。分布在新西蘭的南島、斯圖爾特島、奧克蘭群島及坎貝爾島。

形態特徵

黃眼企鵝是一種中型企鵝,它們是不生活在南極的最大的企鵝一般身高56-78厘米,體重約5-8千克。其特徵就是它們的黃眼睛用於區分同是頭上有黃色羽毛的其他成年企鵝和幼年企鵝。該物種表現出性二態性,雄鳥具有類胡蘿蔔素衍生的裝飾物。雄性和雌性的差異可以從頭上羽毛的色素沉積中看出,雄性頭部呈更為明亮的黃色。黃眼企鵝身體呈黑色,顎及喉嚨呈黑褐色。眼睛之間有一黃帶在頭後部連接。瞳孔呈淡黃色。

雛鳥的頭部較灰,並沒有黃帶,而瞳孔亦是呈灰色的。大約一歲左右,直到幼企鵝蛻毛才出現黃色羽毛。

棲息環境

黃眼企鵝主要生活在新西蘭的海域附近,那裡有常年覆蓋的綠色植物,適合黃眼企鵝的生存,其實黃眼企鵝是陸生,所以會在陸地建造自己的巢穴,當需要覓食的時候會到水域附近,黃眼企鵝屬於一種留鳥,會選擇固定的區域作為棲息地。[1]

黃眼企鵝不是群居動物,有的時候會獨自居住,也會與自己的伴侶生活在一起。黃眼企鵝的食物都在水中,魚類,軟體動物都是美食,偶爾也會吃植物,例如海藻等等。每一次尋找食物需要耗費3天的時間,因為會到距離巢穴20公里左右的地方尋找食物。

黃眼企鵝會潛水,一次潛水深度在50米左右。黃眼企鵝是大嗓門,經常能聽到黃眼企鵝的叫聲,聲音尖銳,聽起來很刺耳。所以當地人都叫黃眼企鵝大嗓門,當黃眼企鵝喊叫胸肌一直在動,其實這種刺耳的叫聲是在傳遞信息。

生活習性

黃眼企鵝是是留鳥,通常在一個固定的地區居住,狩獵時除外。它們不是聚居地企鵝,這意味着它們不能與其他企鵝成群居住。這些鳥通常留在岸上,當需要覓食時,它們只在離海約7-13千米的地方活動,並在大陸架上捕獵。

黃眼企鵝主要在海底覓食,占所有潛水的87%,而浮游潛水則主要發生在它們返回繁殖區時。它們偶爾潛入的深度超過120米,但主要在小於100米的深度覓食。個體有覓食地點,它們會在隨後的覓食旅行中甚至數年之間重新造訪原來的覓食區。它們似乎對底棲覓食生境的干擾和退化非常敏感。

黃眼企鵝一般會在離岸7-13公里及巢穴以外的17公里處覓食。它們會在清晨離開巢穴,花2-3日的時間在海中覓食,若要哺育雛鳥的話,則會在即日的晚上回到巢穴。它們一般可以潛至34米的水深處。

在新西蘭當地的毛利人把黃眼企鵝稱作「Hoiho」,意思是大嗓門,因為它們的叫聲尖銳且刺耳。黃眼企鵝的叫法是伸長脖子對天大叫,叫時胸肌一鼓一鼓的,且通常一對一分站四方,面對面引吭高歌,乍看像吵架,但這卻是它們溝通的方式。當它們不叫時又挺相親相愛的,常常交頭接耳,磨磨蹭蹭。潛在伴侶通過尖銳的聲音進行聲音交流。巢穴通常被很好地隱藏起來,這種呼喚是用來讓伴侶以及彼此尋覓的。由於它們的孤立性,它們沒有受到其他企鵝的太多社會刺激,因此很容易被人類驚嚇。

黃眼企鵝約90%的食物都是魚類,餘下的是頭足綱。食物主要由小型魚類組成,無論是幼魚還是成年個體很小的物種。包括單鰭雙犁魚(Hemerocoetes monopterygius)、紅擬褐鱈(Pseudophycis bachus)、新西蘭擬鱸(Parapercis colias)、長體水珍魚(Argentina elongata)和藍背黍鯡(Sprattus antipodum)。它們也分別吃軟體動物和一些甲殼類動物,包括新西蘭箭魷(Nototodarus sloani)和澳大利亞磷蝦(Nyctiphanes australis)。它們的狩獵大多發生在大陸架邊緣的新西蘭沿海,使它們成為海洋捕食者。其覓食行為取決於繁殖季節。 未繁殖的企鵝走得更遠,以狩獵為生。黃眼企鵝的離岸旅行相對短於其他類似規模的企鵝。

繁殖方式

黃眼企鵝是一夫一妻制:每個繁殖季節,雄性有一個雌性伴侶。該物種表現出性二態性,是雄性和雌性之間次要特徵的差異,是選擇配偶的原因。在該物種中,性二態性特徵是雄性有明亮的黃色羽毛,雌性會根據該色彩來選擇配偶。這種顏色模式被認為是伴侶質量的指標;但是,需要更多證據來確定如何選擇伴侶。黃眼企鵝的築巢行為會影響鳥類的社會結構。它們的巢點通常非常大且隔離。研究表明,築巢地點越孤立,繁殖就越有效。它們的大部分築巢地點都在周圍植物的掩護下,最佳環境是沿海森林。這些孤立的巢是阻止黃眼企鵝成為聚居地鳥類的因素之一。

黃眼企鵝的繁殖季節從8月中旬開始,通常持續28周。在這段時間裡,企鵝伴侶共同築巢並孵化卵。該物種每年僅產2枚卵,這些卵通常在9-10月同時產下。與許多其他企鵝物種不同,黃眼企鵝會產下兩個大小相似的卵,它們都能存活下來。而其他許多企鵝會產兩個不同大小的卵。由於黃眼企鵝的兩個卵都將產生有活力的後代,因此它們必須同時孵化。這可能是由於分泌的催乳激素的量在的原因。產卵後,平均需要43天才能孵化。孵化期通常在11月進行。通常雌性幼企鵝的性成熟期在2-3年,而雄性則要在3-4年後達到性成熟。

雄性和雌性父母都表現出對着幼鳥的精心照料。從乳化期開始,直到乳化後大約6周大,黃眼企鵝都得到父母的照顧。它們用一種新的形式進行育兒投資,包括保護幼鳥並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源。這個時期稱為育雛期,通常需要大約6個星期。期間,一隻黃眼企鵝父母守衛剛孵出的小企鵝,另一隻出去狩獵。6個星期的育雛期之後,父母保護減少了,但配給的食物卻增加了。直至幼鳥最離巢,自給自足。

黃眼企鵝的平均壽命為23年,雄性通常比雌性壽命更長。捕食在決定它們的壽命方面沒有太大的作用。影響最大的因素是繁殖的數量,未繁殖或無法繁殖的黃眼企鵝通常比繁殖的壽命更長。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黃眼企鵝大約有1,700對繁殖對(3,400個繁殖對),其中約60%在南極次大陸(奧克蘭群島和坎貝爾島)(Seddon等,2013)。大陸與南極次大陸之間幾乎沒有活動痕跡,遺傳分析揭示了三個不同的亞群(包括斯圖爾特島在內的新西蘭大陸以及南極次大陸的奧克蘭和坎貝爾群島),應將其作為單獨的保護單位進行管理(Boessenkool等(2009)。關於南極次群島上可疑的「物種聚居點」知之甚少。奧克蘭群島的種群從未進行過全面的數量普查,但是從1989年的一次簡短的勘查來看,估計可以支持520-570對(Moore1992)。坎貝爾島上的種群最後估計是在1992年,為350-540對(Moore 2001)。斯圖爾特島和離島群值在1994年估計為220-400對,在1999-2001年下降到178對(Massaro和Blair 2003)。大多數南島繁殖區的年度巢穴數量表明過去種群的波動很大。自1996年以來,人口下降了76%(Mattern等 2017)。2011-2012年,南島的東南海岸被認為擁有452對(Seddon等,2013年),但在2015年,南島僅計數了216對繁殖對(MelanieYoung,DOC;未發表的數據) 。

趨勢判斷:由於一系列威脅進程,主要是掠食者,生境轉變和干擾,該物種被認為總體呈下降趨勢。有人認為南島的物種數量可能會出現波動,但有證據表明,1996-2015年之間,奧塔哥半島的數量比例為76%(Mattern等,2017年),斯圖爾特島的物種數量似乎也在下降(D.休斯敦(2012)。因此,在過去的三代(21年)中,總體下降幅度估計為50-79%。

分布範圍

黃眼企鵝是島嶼特有物種,在新西蘭南部地區發現,包括斯圖爾特島、南島、奧塔哥半島、奧克蘭群島、坎貝爾島和該地區的其他一些島嶼。這些企鵝不遷徙,並且全年都在此範圍內。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