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黃野百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黃野百合
圖片來自大眾本草網

黃野百合(學名:Crotalaria micans Link)是豆科,豬屎豆屬植物。別名三尖豬屎豆、美洲野百合。豆科植物,草本或亞灌木,體高約2米;莖枝圓柱形,粗壯,各部密被銹色貼伏毛。托葉線形,極細小,宿存或早落;葉三出,柄長2-5厘米,小葉質薄,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花冠黃色,伸出萼外,旗瓣圓形,直徑約14毫米。花果期5-12月間。

形態特徵

草本或亞灌木,體高約2米;莖枝圓柱形粗壯,各部密被銹色貼伏毛。托葉線形,極細小宿存或早落;葉三出,柄長2-5厘米,小葉質薄,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具短尖頭,基部楔形,長4-7 (-10) 厘米,寬2-3厘米,上面僅中脈有毛,下面略被短柔毛,頂生小葉較側生小葉大,兩面葉脈清晰,側脈8-15對,小葉柄約2毫米。總狀花序頂生,長10-30厘米,有花20-30朵;苞片細小,線形,早落,小苞片的形狀與苞片相似,生花梗中部以上;花梗長5-7毫米;花萼近鐘形,長7-10毫米,五裂,萼齒闊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密被銹色絲質柔毛;花冠黃色,伸出萼外,旗瓣圓形,直徑約14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具胼胝體二枚,墊狀,翼瓣長圓形,長13毫米,龍骨瓣中部以上彎曲,幾達90度,長約10毫米。莢果長圓形,長2.5-4厘米,徑1-1.5厘米,幼時密被銹色柔毛,成熟後部分脫落,花柱宿存;果頸長2-4毫米;種子20-30顆,馬蹄形,成熟時黑色,光滑。花果期5-12月間。

生長環境

黃野百合休眠的百合鱗莖於4月開始發芽,當芽長至20cm高時開始出現莖生根,7月初開花結實(結實率較高)。花後開始進入鱗莖膨大期並進行花與芽的分化,同時收縮根也開始更新。黃野百合11-12月經幾次輕霜後地上部分枯萎,鱗莖開始休眠,並接受春化作用。

黃野百合的自然繁殖主要靠種子與較少的珠芽繁殖。種子要經過一段溫暖期萌發形成小鱗莖,再經過一個寒冷期完成春化作用才能長葉。種子與珠芽都要生長3-4年才能開花野百合自身一般不會分球繁殖。

繁殖技術

黃野百合繁殖方法有4種:鱗片、鱗莖、種子、株芽繁殖法,前兩者生產常採用。 1、鱗片繁殖:10月份左右,選無病害的大鱗莖,切去基部,使鱗片分離,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厘米*5厘米,開淺溝,將鱗片均勻放入溝內,覆土3厘米。

2、鱗莖繁殖:採收時大的鱗莖作藥用,小的作繁殖材料,按行株距15~25厘米放入溝內,覆土6厘米左右。

3、種子繁殖:於3月下旬至4月,整好地施足基肥(農家肥),作平畦,寬100厘米,將種子均勻撒播,輕輕鎮壓一下,再撤一層薄沙,蓋草簾,澆水保墒。待出真葉時,撤草簾。

4 、株芽繁殖:夏季來收葉腋內長的株芽,與細沙混合,放陰涼處。9月份播種在整好的苗床上,行距20厘米左右,開6厘米淺溝,把株芽篩會上播入溝內覆土5厘米,蓋草。第二年秋採收作繁殖材料,方法同小鱗莖。

其他資料

黃野百合是一種韌性很犟的植物可在河床地、堤岸邊、烈日當空、多砂多礫的環境生長。在這樣的土地上,沒有太多的土壤,自然也沒有太多的養分;缺少了林蔭的覆蓋,溫溼度的變化,自是隨著天氣的轉換而呈現劇烈的變動,大晴天曬得火燙,寒流來襲也是首當其衝,但黃野百合卻也能正常成長。

黃野百合種子和幼嫩枝葉有毒,人畜誤食種子或莖葉,會有程度不同的頭痛、頭昏、噁心、嘔吐、食欲不振、下痢等症狀,嚴重者會因腹水和肝功能喪失而導致死亡。

分布範圍

原產美洲。現栽培或逸生於我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生路邊草地或山坡草叢中。海拔50-1000米。分布到非洲、亞洲熱帶、亞熱帶地區。

生長分布:分布於低海拔山野、路旁、荒地、乾燥河床等向陽處所,是十分常見的植物。[1]

參考來源

  1. 黃野百合基本簡介醫學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