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黑喉石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黑喉石鵖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黑喉石鵖(學名:Saxicola torquata),為鶲科、石鵖屬的鳥類。黑喉石鵖中等體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鳥頭部、喉部及飛羽黑色,頸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鳥色較暗而無黑色,喉部淺白色。

黑喉石鵖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般巢營於林緣草甸中的小樹或灌木下的塔頭苔草叢中或倒木樹洞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繁殖期為4-7月,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5-8枚,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澤、田間灌叢、曠野以及湖泊與河流沿岸附近灌叢草地,遍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

介紹

黑喉石鵖又被稱為谷尾鳥、石棲鳥、野翁,分布範圍比較廣泛,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它們的繁殖期是在4月到7月,雌鳥每窩大概會產5到8枚卵。孵卵和築巢主要由雌鳥負責,育雛由雌鳥和雛鳥共同承擔。黑喉石鵖會將巢穴建造在石縫裡面、土洞、倒下樹木的樹洞裡和灌木叢中的地上,一些枯草、細根、苔蘚、灌木葉等是它們築巢的主要材料。[1]

形態特徵

黑喉石鵖雄鳥:整個頭部為黑色,背和肩亦黑微綴棕栗羽緣至腰逐漸變灰,尾上覆羽白色;頸側具白斑,亦具棕栗羽緣飛羽黑褐,外側覆羽黑而內側覆羽白色尾羽黑色;胸部栗棕色,至腹部逐漸變淡成淡栗棕色

黑喉石鵖雌鳥:頭、頸、背及肩黑褐色,頭及頸具淡棕褐色羽緣,背及肩具淡棕褐色寬緣,下腰淡棕褐,尾上覆羽近白;尾羽黑褐色;翅黑褐色,覆羽黑褐而緣以淡棕褐色羽端,內側覆羽以及最內側飛羽的基部為白色;額基和眉紋淡棕褐;下體、頦和喉淡棕白,胸部的棕色稍濃著些,余腹部淺棕而微綴蒼白色羽緣。

黑喉石鵖幼鳥:上體羽毛具明顯的淡褐色羽端斑,體色斑斕;飛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褐色羽緣,尾上覆羽淡紅褐;頦、喉至胸白雜以不同程度的黑斑,腹面淡紅褐色。

黑喉石鵖卵:橢圓形,淡綠色、藍綠色或鴨蛋青色,被有紅褐色或銹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6-19.8毫米×12-15.6毫米,平均18毫米×14毫米,重1.5-2.1克。 雌雄大小量度:體重♂12-22克,♀12-24克;體長♂118-146毫米,♀115-140毫米;嘴峰♂9-12毫米,♀8-12毫米;翅♂62-74毫米,♀60-74毫米;尾♂41-58毫米,♀42-58毫米;跗蹠♂20-24毫米,♀20-23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黑喉石鵖繁殖期為4-7月,繁殖期間雄鳥常站在巢區中比較高的小樹枝頭鳴唱,雌鳥則致力於築巢,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1年繁殖1-2窩,每窩產卵5-8枚,1天產1枚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天。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以嘴運回食物,經過12-13天的巢期生活,幼鳥即可離巢,離巢後還須餵幾天。

生活習性

黑喉石鵖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平時喜歡站在灌木枝頭和小樹頂枝上,有時也站在田間或路邊電線上和農作物梢端,並不斷地扭動着尾羽。有時亦靜立在枝頭,注視着四周的動靜,若遇飛蟲或見到地面有昆蟲活動時,則立即疾速飛往捕之,然後又返回原處。有時亦能鼓動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做直上直下的垂直飛翔。在繁殖期間常常站在孤立的小樹等高處鳴叫,鳴聲尖細、響亮。黑喉石鵖為夏候鳥,通常在3月末4月初遷來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飛往越冬地。

黑喉石鵖巢營於林緣草甸中的小樹或灌木下的塔頭苔草叢中或倒木樹洞中。巢呈碗狀。巢材外層以塔頭苔草為主,雜有問荊、干樹葉。裡面比較精緻,鋪墊有馬尾、野豬毛、狍子毛和羽毛。巢外徑100-135×70-95毫米;巢內徑70×50-75毫米;巢深45-60毫米。

黑喉石鵖主要以昆蟲為食,主要有蝗蟲、蚱蜢、甲蟲、金針蟲、葉甲、金龜子、象甲、吉丁蟲、螟蛾、葉絲蟲、弄蝶科幼蟲、舟蛾科幼蟲、蜂、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乍得、中國、科摩羅、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芬蘭、法國、加蓬、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馬約特島、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斯威士蘭、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在中國分布於內蒙古、寧夏、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陝西、湖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浙江、雲南、湖南、福建、廣東、海南、台灣等地。

棲息環境

黑喉石鵖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澤、田間灌叢、曠野以及湖泊與河流沿岸附近灌叢草地。從海拔幾百米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河谷和山坡灌叢草地均有分布,是一種分布廣、適應性強的灌叢草地鳥類。不進入茂密的森林,但頻繁地見於林緣灌叢和疏林草地,以及林間沼澤、塔頭草甸和低洼潮濕的道旁灌叢與地邊草地上。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1黑喉石鵖新疆亞種Saxicola torquata mauraPallas,1773

2黑喉石鵖青藏亞種Saxicola torquata przewalskiiPleske, 1889

3黑喉石鵖東北亞種Saxicola torquata stejnegeriParrot, 1908

4黑喉石鵖指名亞種Saxicola torquata torquataPallas, 1773

5黑喉石鵖愛爾蘭亞種Saxicola torquata hibernansHartert, 1910

6黑喉石鵖北高加索亞種Saxicola torquata rubicolaLinnaeus, 1766

7黑喉石鵖烏拉爾亞種Saxicola torquata variegatusS. G. Gmelin, 1774

8黑喉石鵖土耳其亞種Saxicola torquata armenicusStegmann, 1935

9黑喉石鵖喜馬拉雅亞種Saxicola torquata indicusBlyth, 1847

10黑喉石鵖塞內加爾亞種Saxicola torquata moptanusBates, 1932

11黑喉石鵖塞拉利昂亞種Saxicola torquata nebularumBates, 1930

12黑喉石鵖蘇丹亞種Saxicola torquata jebelmarraeLynes, 1920

13黑喉石鵖尼日利亞亞種Saxicola torquata salaxJ. Verreaux & E. Verreaux, 1851

14黑喉石鵖也門亞種Saxicola torquata felixBates, 1936

15黑喉石鵖埃塞俄比亞亞種Saxicola torquata albofasciatusRüppell, 1845

16黑喉石鵖肯尼亞亞種Saxicola torquata axillarisShelley, 1885

17黑喉石鵖坦桑尼亞亞種Saxicola torquata stoneiBowen, 1932

18黑喉石鵖津巴布韋亞種Saxicola torquata promiscuusHartert, 1922

19黑喉石鵖萊索托高地亞種Saxicola torquata oreobatesClancey, 1956

20黑喉石鵖沿海亞種Saxicola torquata clanceyiLatimer, 1961

21黑喉石鵖大科摩羅亞種Saxicola torquata voeltzkowiGrote, 1926

22黑喉石鵖馬達加斯加亞種Saxicola torquata sibillaLinnaeus, 1766

23黑喉石鵖察拉塔納納亞種Saxicola torquata tsaratananaeMilon, 1951

24黑喉石鵖安卡拉特拉亞種Saxicola torquata ankaratraeSalomonsen, 1934

保護現狀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2004年國際鳥類聯盟估計在歐洲該種繁殖種群數量約2000000-4600000對,相當於6000000-13800000隻,歐洲種群數量占全球範圍的5-24%,所以初步認為黑喉石鵖全球數量大約有25000000-276000000隻,但這個估計需要進一步驗證。該種種群數量發展趨於穩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