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黑眉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黑眉柳鶯
圖片來自搜狐網

黑眉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ricketti),小型鳥類,體長9-10厘米。上體橄欖綠色,頭頂中央自額基至後頸有一條淡綠黃色中央冠紋極為顯著,頭頂兩側各有一條黑色側冠紋,眉紋黃色,貫眼紋黑色。翅上有兩道淡黃色翅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內翈羽緣白色。下體亮黃色,兩脅沾綠。[1]

相似種海南柳鶯側冠紋較淡、不為黑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內翈白色;白斑尾柳鶯和冠紋柳鶯側冠紋亦較淡,下體白色沾黃,外側僅一對尾羽內翈白色或僅具白緣。4-7月是繁殖期。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綠色,頭頂中央有一條寬闊的淡綠黃色中央冠紋,從額基一直到後頸極為顯著中央冠紋兩側為黑色或灰黑色,形成兩條甚為寬闊的黑色側冠紋,從額基沿中央冠紋兩側到後頸。緊鄰側冠紋有一條黃色眉紋,貫眼紋淡黑色,從眼先經眼到眼後,頰和耳覆羽淡黃色沾綠。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或亮綠色,兩翅和尾暗褐色,外緣黃綠色,翅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淡黃色或淡黃綠色,形成兩道黃色翅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內翈羽緣黃白色。下體鮮黃色,兩脅沾綠,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沾黃。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或黑褐色,下嘴黃色或橙黃色,腳淡綠褐色或紫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6-8克,♀8克;體長♂99-110毫米,♀100毫米;嘴峰♂10-11毫米,♀10毫米;翅♂54.7-60毫米,♀53-57毫米;尾♂38.5-45毫米,♀37-43毫米;跗蹠♂16-17毫米,♀16毫米。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山地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棲息於混交林、針葉林、林緣灌叢和果園。

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食物全為昆蟲。 習性: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也常與其他小鳥混群活動和覓食。性活潑,常在樹上枝葉間跳來跳去,或從一棵樹快速飛向另一棵樹,也在林下灌叢中活動和覓食。鳴聲響亮,為近似連續的『匹啾、匹啾……』或『匹兒、匹兒……』聲。 遷徙:夏候鳥。部分留在廣東南部和香港越冬。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或森林邊土岸洞穴中,巢呈球形,全由苔蘚構成。每窩產卵6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5.5-16.5毫米×10.5-12.5毫米。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黑眉柳鶯指名亞種Phylloscopus ricketti ricketti

2.黑眉柳鶯海南亞種Phylloscopus ricketti goodsoni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2022年4月,福建省廈門大學思明校區思源谷內,一隻黑眉柳鶯靈巧穿行在台灣相思樹上。這是黑眉柳鶯首次現身廈門,黑眉柳鶯被廈門市觀鳥協會確認為廈門市鳥類名錄第419位新成員。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中國、越南、老撾。 中國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和台灣等地。

監測發現

2022年4月,延慶區首次發現瀕危物種黑眉柳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