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黑背燕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餅乾龜
圖片來自 0797#網

黑背燕尾一般指白額燕尾(學名:Enicurus leschenaulti)是鶲科、燕尾屬中型鳥類,體長25-27厘米。尾長、呈深叉狀。通體黑白相雜。額和頭頂前部白色,其餘頭、頸、背、頦、喉黑色。腰和腹白色,兩翅黑褐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由於尾羽長短不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依次變長,因而使整個尾部呈黑白相間狀,極為醒目。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形態特徵

白額燕尾雌雄羽色相似。前額至頭頂前部白色頭頂後部、枕、頭側、後頸、頸側、背概為輝黑色(雌鳥頭頂後部沾有濃褐色)肩亦為輝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長、呈深叉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側尾羽依次變長,尾羽黑色具白色基部和端斑,最外側兩對尾羽幾全白色。翅上覆羽黑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尖端;飛羽黑色,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顯著的白色翅斑,內側次級飛羽尖端亦為白色。下體頦、喉至胸黑色,其餘下體白色。

幼鳥上體自額至腰咖啡褐色,頦、喉棕白色,胸和上腹淡咖啡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紋,其餘和成鳥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白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42-52克 250-307毫米 19-25毫米 100-116毫米 140-177毫米 29-35毫米 雌性 37-52克 221-285毫米 19-25毫米 98-114毫米 125-162毫米 27-33毫米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流沿岸岩石縫隙間,巢隱蔽甚好,不易被發現。巢呈盤狀或杯狀,主要由苔蘚和鬚根編織而成,內墊細草莖和枯葉。巢外徑20.5厘米,內徑9.5厘米,高7.5厘米,深3.5厘米,營巢的土洞深8.0厘米,洞口直徑26.0厘米,洞離地70厘米,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類植物和草將巢隱蔽起來。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4枚。卵為卵圓形,污白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24-27毫米×17-20毫米,重4-5克。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當天,雌雄親鳥即開始尋食餵雛。通常在早晨約7:30親鳥即開始餵食,一直到傍晚約7:30才停止餵食,平均每天雌雄親鳥共餵食108次,其中雄鳥餵食38次,雌鳥餵食次數明顯高於雄鳥。晚上雌鳥與雛同宿於巢中,而雄鳥則在附近小樹上棲息。

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平時多停息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或在淺水中覓食,遇人或受到驚擾時則立刻起飛,沿水面低空飛行並發出「吱,吱,吱」的尖叫聲,每次飛行距離不遠。

叫聲:短哨音aut-see;第二聲高於第一聲。但不如灰背燕尾刺耳。也有短促鳴聲。[1]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至緬甸北部及泰國北部。

分布狀況:鄭作新在他1994年的著作《中國鳥類種和亞種分類名錄大全》中未將此鳥列為見於中國的鳥類,但有中方的報道說本種在西藏東南部肯定有見,且最近在雲南西部的騰衝有記錄。

習性:本屬的典型特性,單獨或成對棲於多礫石的溪流旁,長尾不停地抽動。

食性:主要以水生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據鄭作新等(1995)報道,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耳、鱗翅目、膜翅目昆蟲和幼蟲,以及蝗蟲、蚱蜢、螞蟻、蠅蛆、蜘蛛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文萊、中國、印度東北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和越南。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和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北至河南南部、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和南部,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南至廣東、香港和海南島。

亞種分化

白額燕尾(6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布範圍

白額燕尾加里曼丹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borneensisSharpe,1889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

白額燕尾巴圖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chaseniMeyer de Schauensee,1940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巴圖島和蘇門答臘西部。

白額燕尾馬印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frontalisBlyth,1847

分布於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尼亞斯和加里曼丹等地。

白額燕尾滇南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indicusHartert,1910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和東南部)、印度、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

白額燕尾指名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Vieillot,1818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和巴厘。

白額燕尾普通亞種Enicurus leschenaulti sinensisGould,1866

僅分布於中國甘肅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陝西南部,河南南部,南抵廣東、香港和海南島,西至四川、貴州和雲南西北部等地。 在中國分布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普通亞種最外側一對尾羽與外側第二對尾羽之差超過30毫米,而滇南亞種不及20毫米。

棲息環境

白額燕尾主要棲息于山澗溪流與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頭的林間溪流較喜歡,冬季也見於水流平緩的山腳平原河谷和村莊附近缺少樹木隱蔽的溪流岸邊。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該物種在其分布範圍為常見種群,但在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部分地區並不常見(del Hoyo et al. 2005年),而中國的種群數量估計約為100-10000對繁殖對(巴西,2009年)。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