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黑胸歌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黑胸歌鴝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黑胸歌鴝(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是鶲科、歌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3-16厘米。上體石板灰褐色或橄欖褐色,頭和頸側黑色,眉紋和顴紋白色,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兩翅和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下體頦、喉雄鳥深紅色,雌鳥白色。胸黑色,腹白色。特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黑胸歌鴝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和亞高山針葉林中,尤以河谷、溪邊灌叢、冷杉林和山坡稀疏鬆林、灌叢草地較常見,冬季也下到山腳和低山山谷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而機敏。多隱藏在林下灌叢或草叢間活動。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步行蟲、蒼蠅幼蟲等昆蟲為食。分布於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印度和緬甸北部。

形態特徵

雄鳥頭頂、頭側深灰褐色,額和眉紋白色眼先、眼後、頰黑色,有的具白色顴紋,耳羽灰褐色背、肩等上體石板灰色或灰褐色,往後逐漸轉為橄欖灰色或橄欖褐色。翅上覆羽與背同色,飛羽暗褐色,外翈羽緣橄欖綠褐色或橄欖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或黑色。外側尾羽亦為黑褐色,但基部和尖端白色。頦、喉輝紅色,兩側緣以黑色,胸黑色,形成一道寬闊的黑色橫帶橫跨於胸,其餘下體白色或污白色,兩脅有時雜有褐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頭側和頸側橄欖灰色具白色眉紋和白色顴紋(有的無白色顴紋),兩翅和尾橄欖褐色或淡褐色,外翈羽緣暗黃色或淡黃色,中央尾羽棕褐或暗褐色,[1]外側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頦和喉污白色,胸和兩脅棕褐或灰棕色,腹白色沾棕。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鉛褐色或黑褐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20-26克 135-161毫米 11-14毫米 61-78毫米 56-65毫米 29-34毫米 雌性 18-26克 130-150毫米 11-14毫米 66-69毫米 55-62毫米 29-31毫米

繁殖方式

黑胸歌鴝主要繁殖在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和亞高山矮曲林、灌叢或岩石灌叢地帶。常成對營巢繁殖,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營巢,繁殖期多在6-8月,也有個別早在5月下旬即開始營巢。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多站在巢域附近岩石上或灌木頂枝上鳴唱,以宣示其領域的占有。鳴唱時昂首翹尾,聲音清脆響亮,富有顫音。營巢於灌叢或樹根間地上,也在石頭或草叢旁的洞中營巢。巢半球形或球形,結構較為粗糙,主要由枯草莖和枯草葉編織而成。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淡藍色或綠藍色,多數光滑無斑,偶爾在鈍端有少許細小的紅褐色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食,15天左右雛鳥即可離巢。

生活習性

行為: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怯而機敏。多隱藏在林下灌叢或草叢間活動。善於在地上急走奔跑,常常急走幾步就停一會,並將尾翹到背上,有時又兩翅下垂,尾稍微成扇形展開。

叫聲:繁殖期間善於嗚叫,雄鳥常站在灌叢頂端或岩石上鳴唱,聲音為4-5個音節的一連串哨音,極為婉轉、悅耳,且富有顫音,有時夜間也鳴唱。白日裡長久地重複亮而尖的動人鳴聲。鳴叫時頭朝後甩,喉部挺出,兩翼低垂,尾半上翹呈扇形且輕彈。叫聲包括粗澀的金屬樣音,近巢區時有粗啞的「it-it」音,告警時為拖長的「siiii-siiii」音。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多在山上部繁殖、山腳地帶越冬,少數進行小距離遷徙,到繁殖地南部越冬。

食性:黑胸歌鴝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步行蟲、蒼蠅幼蟲等昆蟲為食。

棲息環境

黑胸歌鴝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灌叢草甸和亞高山針葉林中,尤以河谷、溪邊灌叢、冷杉林和山坡稀疏鬆林、灌叢草地較常見,冬季也下到山腳和低山山谷地帶。

近種區別

相似種紅喉歌鴝(Calliope calliope)亦具白色眉紋和顴紋,雄鳥頦、喉亦為紅色,雌鳥頦、喉為白色。特徵很相似,但紅喉歌鴝胸不為黑色,亦可明顯與之區別。

亞種分化

黑胸歌鴝新疆亞種(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 ballioni Severtsov,1873):分布於中國(新疆天山山脈,往南至帕米爾)、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北部。

黑胸歌鴝藏南亞種(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 confusa Hartert,1910):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山區。從尼泊爾東部到不丹和印度東部大吉嶺,越冬於喜馬拉雅山麓;中國僅見於西藏南部(8-9月間)。

黑胸歌鴝指名亞種(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 pectoralis Gould,1837):分布於西喜馬拉雅山區,從阿富汗經巴基斯坦到克什米爾、拉達克和尼泊爾,中國未見有分布。

黑胸歌鴝青藏亞種(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 tschebaiewi Przewalski,1876):分布於中國、克什米爾、拉達克,越冬於喜馬拉雅山麓、印度阿薩姆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西藏(扎達、察隅、普蘭、察雅、魯霞、多雄拉、抓區、春丕河谷、昌都地區)、雲南(盈江、耿馬、麗江、中甸)、四川(稻城、石渠、德格、松潘、康定、巴塘)、青海和甘肅等地。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分布範圍

存在(居住地):阿富汗、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

存在(繁殖地):中國(新疆、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和西藏)、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存在(非繁殖地):孟加拉國、不丹。

存在(通道):不丹和緬甸北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