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黑胸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黑胸鶇
圖片來自探秘志網

黑胸鶇(學名:Turdus dissimilis)屬中型鳥類,體長20-30厘米。雄鳥整個頭、頸、胸黑色,其餘上體暗灰色,下體橙棕色,極為醒目。嘴、腳蠟黃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頦、喉白色,上胸橄欖褐色具黑色斑點,其餘與雄鳥相似。棲息在海拔1200-1700米的丘陵地帶、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成小群。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性膽怯,善於隱蔽。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

介紹

黑胸鶇屬於中型鳥類生物,其體長通常約為20-30CM,雄鳥的頭、頸以及胸部都是呈黑色,其他的位置以暗灰色以及橙棕色為主,外觀非常醒目。而雌性的話上身則呈現出來橄欖褐色,脖子部位為白色,胸部則為橄欖褐夾雜着黑色的斑點,其它的部分則跟雄鳥一樣。[1]

形態特徵

黑胸鶇屬於鳴禽,頸椎15枚。鳴肌發達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鈎,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

雄鳥除頦尖端有一點白色外,其餘整個頭、頸和上胸黑色。背、肩、腰,包括兩翅和尾等其餘上體概為暗石板灰色或黑灰色,腰和尾上覆羽稍淡、呈暗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羽緣灰色。下胸和兩脅橙棕色或棕栗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為鮮橙棕色,腹部中央、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的可達下胸中部。

雌鳥從頭至尾整個上體暗橄欖褐色,頭的兩側和耳覆羽灰黃褐色,耳羽具淡色羽軸紋。兩翅黑色,羽緣橄欖色,尾同背,為暗橄欖褐色。頦、喉白色,喉具黑褐色條紋,在兩側條紋幾乎連成線狀。上胸橄欖灰褐色具有由明顯的黑色斑點形成的縱紋,下胸、兩脅、腋羽和翼下覆羽橙棕色,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

幼鳥上體橄欖褐色,頭頂和背具淡棕黃色或棕白色羽干紋,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具橙棕色端斑,外翈羽緣亦為橄欖棕褐色。頦、喉黃白色,兩側各具一條暗褐色縱紋,胸、腹鮮橙棕色具黑褐色端斑,尤以上胸較密而顯著,腹至尾下覆羽黃白色,腋羽鮮橙棕色。 虹膜褐色,嘴、腳蠟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0-76克,♀60-75克;體長♂194-218毫米,♀196-236毫米;嘴峰♂19-22毫米,♀19-21毫米;翅♂115-127毫米,♀112-122毫米;尾♂72-91毫米,♀70-86毫米;跗蹠♂30-34毫米,♀28-33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陰暗潮濕的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巢置於林下枝葉茂密的小樹或灌木上,距地高1-1.5米,偶爾也在灌叢和草叢掩蓋下的地上營巢。築巢大多精巧,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巢外壁常常有綠色苔蘚,巢內層主要由細草莖、泥土、鬚根等編織和粘合而成。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每窩產卵通常3-4枚。卵淡綠色或淡乳黃色、被有深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1.1-29.0毫米×18.3-21.0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生活習性

黑胸鶇屬留鳥,終年留居棲息生境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見成小群。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性膽怯,善於隱蔽,常常僅聞其聲而難見其影。多在林下地面落葉層和灌叢間活動和覓食。性膽怯,善於隱蔽,常常僅聞其聲而難見其影。 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蝸牛、蛞蝓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不丹、中國、印度、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中國雲南西部騰衝、潞西、盈江、怒江、永德、耿馬、滄源、西南部孟連、南部西雙版納、綠春、東南部蒙自、文山、富寧、西北部麗江、維西、中部昆明、景東、新平,貴州西南部興義、安龍、南部冊亨、望謨、惠水和廣西等地。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棲息環境

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有蕨類植物和杜鵑灌叢的常綠闊葉林較常見,有時也進到針葉林。 常見於在海拔1200-1700米丘陵地帶、壩區或低山丘地帶活動以及多在喬木和灌叢間活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