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人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人台,又名二人班、打玩意兒,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因使用晉語表演,其流行地區主要是山西省、河套地區及其周邊晉語使用地區。

歷史

二人台起源於山西,成長於內蒙古,流行於山西北部、內蒙古西部、陝西北部、河北張家口地區等四省區,在寧夏部分地區也有表演。

清朝後期,山西北部的農民為了逃荒西出塞外,遠赴內蒙古中西部乃至更遙遠的地區墾荒、挖煤、拉駱駝、做小生意。這種行為被稱為「走西口」[1]。這些人把山西的秧歌、高蹺、旱船、道情、打坐腔、轉火龍等民間藝術形式帶到塞外,加上內蒙古民歌的音樂和戲劇的化妝,形成了二人台這個藝術形式。也有說法認為二人台源自宋代初年的「舞鞭」,源自清康熙年間流入張家口地區的墾荒移民帶來的民歌,或者明朝末年就已經形成於內蒙古土默川地區。

民國初年,蒙古族民間藝人榮雙羊改變「絲弦坐腔」形式,開始分角色化妝演唱,把二人台藝術帶進了河套地區。1931年後,計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在河套地區表演。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巴彥淖爾盟地區共有二人台職業小班20至30個。

和源於山西忻州市河曲縣流行於呼和浩特以西的「西路二人台」交相輝映的是源於河北張家口地區尚義縣,以康保縣、張北縣等地為流傳中心的「東路二人台」,又稱「壩上二人台」、「張家口二人台」、「河北二人台」。東路二人台唱念用張家口及壩上地區方言,平聲不分陰陽,有入聲字,這是與西路二人台的重要區別。

藝術特點

二人台故名思意,就是兩個人一台戲,表演以兩個人說唱為主,有一生一旦、一丑一旦、兩小旦等,但都是兩個人出場。內容多為喜劇

二人台使用的語言是晉語。有些戲如《什可拉奔花》、《海蓮花》等採用蒙漢兩種語言演唱[2]

二人台服裝和化妝仿效晉劇,道具包括長綢、子、手帕、霸王鞭等。二人台伴奏樂器有笛子、揚琴、四胡、「四塊瓦」(兩對竹板)等。

現狀

二人台和眾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在當代日益失去影響力。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北當地的政府試圖對二人台進行扶植。

2004年5月四省聯合舉辦了「二人台」大賽。同年四省拍攝了12集大型電視文化紀實片《魂牽夢繞二人台》。

傳統曲目

二人台的傳統曲目中有不少以「打」字開頭的曲目,故而得名「打玩意兒」。二人台的傳統劇目有200多個。

  • 《打金錢》
  • 《打櫻桃》
  • 《打後套》
  • 《珍珠倒捲簾》
  • 《打連城》

1949年之後,有大量新曲目出現,但傳統曲目仍然占據主要市場。

視頻

二人台 相關視頻

二人台《走西口》
二人台《趕毛驢進城》

參考文獻

  1. 走西口的酸甜苦辣化作「二人台」的醉人調調,新浪網,2004-05-10
  2. 二人台,准格爾資訊網,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