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七年元旦日告官兵同志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十七年元旦日告官兵同志書》是戴安瀾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親愛的官兵同志們:

光陰易逝,又是一年,吾人當此佳節,顧念過去時間之迅速,而未來之時間,亦正復相同,即上壽逾百年,亦感短促,以吾人短促之生命處茲危亡迫切之時,回憶失地之多,敵騎蹂躪之廣,淪陷同胞之流離失所苦痛,有非語言可以形容,吾人觸目驚心,應有自奮,爰臚數事①,以告我同胞:

一、堅定樹立民族自信心: 我中華民族立國已五千年,中間雖經過不斷的外患,而能巍然自存,屹立於世界者,此無他,由於我民族含蓄之渾厚,歷史之悠久,文化之高深,民族意識之強烈,故終能轉敗為勝,煥發民族精神。今日之事,雖雲危險萬分,而吾民族之覺醒,亦異於曩日②。語云: 「人心不死,中國不亡。」揆之現在中國,萬無可亡之理,目前之現象,是民族求生存,國家求獨立之過程中不可避免之階段,亦正如黎明之前,而天色特別晦暗之表象,但不久即進於光明。吾人要有忍耐暫時晦暗而待光明之決心與勇氣,以與敵人周旋。偉大中華民族之怒火,即此光明之因素,是又在我各個民族分子之自信也。

二、樹立偉大的抱負: 軍人事業,為救世救國救人之事業,決非糊口獵官之事業,時時應有犧牲一己以救世救國救人之決心。抱負確定,則個人一切生活旨趣,均生意盎然,時時進取。舉凡違反我抱負之生活引誘,一概屏除; 舉凡適應我抱負之生活引誘,一概吸取。質言之,即抱負不尚空言和幻想,由身體力行而促進之也。凡此心理轉變,只在吾人一念之間,如能持之有恆,排除惰性,人人如此,則民族健全,蕞爾敵人③,何足經我一擊! 所謂「安危治亂,只在一瞬之間」 者,此也!

三、緊張生活形態: 我國社會生活,因為農業社會自足自給之影響,故頹廢、萎靡、保守、沉鬱之人生哲學,時時充滿社會之間,而我官兵均來自田間,亦多承受此因襲觀念; 以致日久則疲,漸入於頹廢狀態,此種現象之危險,不可勝言。須知吾人為革命軍人,負有挽回國家民族厄運之責任,舉凡民族中之病態,均須自我而除,安有承受因襲之理! 自今以後,吾人必須過合理生活、規律生活,養成火辣辣之精神,活潑潑之身體,以挽救國家,以轉移社會風氣。

四、要養成求學嗜好:人生之食糧有二,肉體之食糧,為米麵菜蔬;精神之食糧,為知識學問,不吃飯則肉體死滅,不讀書則精神淪亡。人之所貴為人,在精神智慧,如以飽暖肉體為滿足,則何以異於其他動物,而侈言為萬物之靈!況人生時間有限,而宇宙之學問無窮,日日不遑④,尚不足窺其底奧,又安能坐廢時日,以貽誤終身! 吾人今日在軍言軍,所求學問,應以軍事科學為主旨,求學鵠的⑤,應以按級與敵人軍官比美為準繩。因為今日之戰爭,為智識戰爭,以大智臨大愚,則未有不勝,以大愚當大智,則未有不敗。以生之例,已彰彰顯著,我官兵當了解無遺,毋庸多所辭費矣。管子有云: 「國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 求學雖為個人之事,但擴而充之,人人如此則兵強,兵強則城固,城固則國堅矣!

上述四項,雖為老生常談,但在目前確有重述之必要,本旅長當率先自勉,尤望我同志共勉之!

鑑賞

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南京後,更瘋狂地擴大在中國的侵略範圍。在此民族危亡之際,戴安瀾將軍於1938年元旦給七十三旅全體官兵寫了這封充滿民族自信和愛國激情的信。信中提出四點希望,不僅中肯,且具真知灼見。

第一點,將軍站在歷史的高度,回顧了中華民族立國五千年,雖經不斷外患而能巍然自存者,何也?他的回答是: 「民族含蓄之渾厚,歷史之悠久,文化之高深,民族意識之強烈,故終能轉敗為勝,煥發民族精神。」他強調說明了樹立民族自信心,對於抗戰救國的重大意義。

第二點,樹立偉大的抱負。這「偉大的抱負」不是指個人前程,而是「犧牲一己以救世救國救人之決心」。有了此種抱負,人的精神狀態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凡此心理轉變,只在吾人一念之間,如能持之有恆,排除惰性,人人如此,則民族健全,蕞爾敵人,何足經我一擊!」這裡,講的是一種培養健全精神的功夫。一個人只有達到了這種精神境界,才可能為國為民犧牲一己。

第三點,將軍以社會學家的眼光,分析了中國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特點,會形成「頹廢、萎靡、保守、沉鬱之人生哲學」。他告誡說,「此種現象之危險,不可勝言」,「舉凡民族中之病態,均須自我而除」。他要求革命軍人,要「養成火辣辣之精神,活潑潑之身體,以挽救國家,以轉移社會風氣」。如果說前一段講的是精神狀態的內在修養,這一段講的則是精神狀態的外延表現。

第四點,要養成求學嗜好。「不吃飯則肉體死滅,不讀書則精神淪亡」,生動說明了養成求學嗜好的重要。他強調「所求學問,應以軍事科學為主旨」。因為「今日之戰爭,為智識戰爭,以大智臨大愚,則未有不勝,以大愚當大智,則未有不敗」。這些見解,在當時無疑是很精闢的。最後他說明 「求學雖為個人之事,但擴而充之,人人如此則兵強,兵強則城固,城固則國堅矣」! 把學習目的歸結到 「強兵救國」 上來。

四點希望,雖內容有異,但一條紅線貫穿其中,那就是,振奮精神,救國救民。通觀全文,第一點,樹立民族自信心,應是這精神的支柱; 第二、三點是這種精神的內蘊和外延表現; 第四點,則是培養這種精神的基礎條件。沒有文化知識的薰陶,要養成健全的精神狀態,是難以想象的。讀了這封信,使人不禁聯想到魯迅在發現了中國人精神的麻木狀態後所說的那句話: 「所以,我們的第一要着是在於改變他們的精神。」戴將軍正是這樣做的。他不僅把這種認識用之於建軍救國,而且身體力行,實踐了他在本文結尾所作的承諾: 「上述四項……本旅長當率先自勉。」 回顧將軍戎馬半生,抗日伊始便率部北上。鏖戰古北口,血戰台兒莊,會戰徐州城,堅守崑崙關,以至遠征緬甸抗擊倭寇,最後在轉戰途中遭敵伏擊,壯烈殉國。將軍南北轉戰,屢建奇勳,抗擊倭寇,聲震中外。從1933年到1942年,抗戰達十年之久。他將自己的青春、才智以至寶貴的生命,都獻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事業。他的業績、他的愛國思想,都向革命人民表明: 他不愧為一位民族精英,一位抗日英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