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抗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月抗爭是指「三老四帥」或「四帥三副」譚震林、陳毅、葉劍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聶榮臻(因陳、葉、徐、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譚、二李為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因而稱為「三老四帥」或「四帥三副」)等,在1967年2月11日和16日,於懷仁堂召開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碰頭會議上,對「文革」的錯誤做法提出尖銳的批評,同為毛澤東所支持的中央文革派康生、陳伯達、江青、張春橋、謝富治等進行的鬥爭。當時被稱為「二月逆流」,後被中共稱為「文革」初期一次黨內公開的抗爭、「二月抗爭」。
事件背景
周恩來的表態
鬥爭的實質是中共的老幹部派集體希望抵制文革對他們權力、利益甚至是人身安全的侵害。周恩來雖然主持了這兩次會議,但政治經驗老道的他並沒有在第一時間站在任何一邊。並且在毛澤東表態支持中央文革派後,周立即緊跟毛,放棄了實質上和自己主張更為接近的老幹部派,甚至對中央文革說出「今後我為你們辦事」這種謙卑服軟的話[1]
全面奪權
「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5月全面發動,經過半年多的實踐,特別是從上海「一月風暴」開始的全面奪權,使黨內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健康力量逐漸對「文化大革命」的本質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是這次抗爭發生的根本原因。
「全面奪權」開始後,在全國範圍內,動亂的程度陡然上升。中央文革小組的極左分子們的野心更加膨脹,作風更加跋扈霸道,行為更加肆無忌憚。在他們的策劃、指使和支持下,從中央到地方連續發生了一系列嚴重的重大事件。
一月風暴
由於文革混亂局面的不斷加劇,引起了廣大群眾、各級幹部的憂慮。特別是1967年1月王洪文等人糾集人手奪了上海市政委的權,受到毛澤東主席和林彪的支持與讚揚,由此全國出現奪權之風(稱之為「一月風暴」)。於是一批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1967年1月下旬和2月中旬,老一輩革命家陳毅,譚震林,葉劍英,徐向前,李先念,李富春,聶榮臻等人在黨和軍隊的高級會議上多次公開對「文革」中的倒施逆行表示抗議並抨擊,「大鬧京西賓館」、「大鬧懷仁堂」,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特別是2月的「大鬧懷仁堂」影響最大,故稱「二月抗爭」(江青等反革命分子稱之為「二月逆流」)。「二月抗爭」後,毛澤東嚴肅批評了老革命家,並在實際上讓「中央文革小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江青等人趁機將他們排擠在黨的日常工作之外,四處安插親信。「九一三」事件後,毛澤東肯定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做法。
態度改變
1971年11月14日,毛澤東接見參加成都地區座談會的參會人員,在九一三事件林彪死後,毛澤東對「二月逆流」的態度有了較大改變,所以當葉劍英走進會場的時候,毛澤東對大家說,你們再不要講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麼性質?是他們對付林彪、陳伯達、王、關、戚。那個王、關、戚,「五一六」,要打倒一切,包括總理、老帥。老帥們就有氣嘛,發點牢騷。他們是在黨的會議上,公開的大鬧懷仁堂嘛!缺點是有的。他們吵了一下也是可以的。同我來講就好了。那時候,我們也搞不清楚。王、關、戚還沒有暴露出來。有些問題要好多年才能搞清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