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等書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王等書錄 |
作者;張懷瓘 類別;書法評論 作者身份;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 年代;唐代 |
《'''二王等書錄'''》是張懷瓘的書法評論著作。張懷瓘,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著有《書議》、《書斷》、《書估》、《評書藥石論》等,為書學理論重要著作。[1]
原文
夫翰墨之美,多以身後騰聲。二王之書,當世見貴,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云:「下官此書甚合作,顧聊存之。」此書為桓玄所寶,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選縑素及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雖甚狼狽,猶以自隨。將敗,並投於江。晉代裝書,真、草渾雜,背紙皺起。范曄裝治,微為小勝。宋孝武又使徐爰治護十紙為一卷,明帝科簡舊秘,並遣使三吳鳩集散逸,詔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孫奉伯等更加編次,咸以二丈為度。二王縑素書珊瑚軸二帙二十四卷,紙書金軸二帙二十四卷,又紙書玳瑁軸五帙五十卷,並金題玉躞織成帶。又扇書二卷,又紙書飛白章草二帙十五卷,並旃檀軸。又紙書戲字一帙十二卷,並書之冠冕也。自此以下,別有三品書,凡五十二帙,五百二十卷,並旃檀軸。其新購獲者為六帙一百二十卷,既經喪亂,多所遺失。齊高帝朝,書府古蹟惟有十二帙,以示王僧虔,仍更就求能者之跡。僧虔以帙中所無者,得張芝、索靖、衛伯儒、吳大皇帝、景帝、歸命侯、王導、王洽、王珉、張翼、桓玄等十卷;其與帙中所同者,王恬、王珣、王凝之、王徽之、王允之並奏入秘閣。梁武帝尤好圖書,搜訪天下,大有所獲,以舊裝堅強,字有損壞,天監中,敕朱異、徐僧權、唐懷允、姚懷珍、沈熾文析而裝之,更加題檢,二王書大凡七十八帙,七百六十七卷,並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侯景篡逆,藏在書府,平侯景後,王僧辯搜括,並送江陵。承聖末,魏師襲荊州,城陷,元帝將降,其夜,乃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大小二王遺蹟,遣後閣舍人高善寶焚之。吳越寶劍,並將斫柱,乃嘆曰:「蕭世誠遂至於此,文武之道,今夜窮乎!」歷代秘寶,並為煨燼矣。周將于謹、普六茹忠等捃拾遺逸凡四千卷,將歸長安。大業末,煬帝幸江都,秘府圖書,多將從行,中道船沒,大半淪棄,其間得存,所余無幾。弒逆之後,並歸宇文化及。至遼城,為竇建德所破,並皆亡失。留東都者,後入王世充。世充平,始歸天府。貞觀十三年,敕購求右軍書,並貴价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敕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於玄武門西長波門外科簡,內出右軍書相共參校,令典儀王行真裝之。梁朝舊裝紙見存者,但裁剪而已。右軍書大凡二千二百九十紙,裝為十三帙,一百二十八卷。真書五十紙,一帙八紙,隨本長短為度;行書二百四十紙,四帙四十卷,四尺為度;草書二千紙,八帙八十卷,以一丈二尺為度,並金縷雜寶裝軸織成帙。其書每縫皆用小印印之,其文曰「貞觀」。大令書,不之購也,天府之內,僅有存焉。古之名書,歷代帝王莫不珍貴。齊、宋已前,大有散失。及梁武帝鳩集所獲,尚不可勝數,並珊瑚軸織成帙,金題玉躞。二王書大凡一萬五千紙,元皇帝狂悖,焚燒將盡。文皇帝盡價購求,天下畢至。大王真書惟得五十紙,行書二百四十紙,草書二千紙,並以金寶裝飾。今天府所有,真書不滿十紙,行書數十紙,草書數百紙,共有二百一十八卷。張芝一卷,張昶一卷,並旃檀軸錦褾而已。既所不尚,散在人間,或有進獻,多堆於翰林雜書中,玉石混居,薰蕕同器,然書性不易,不以寶之則工,棄之則拙。豈徒書也,人亦如之,用舍行藏,言行之間,不可玷缺。亦猶蘭桂雖在幽隱,不以無人知而不芳也。往在翰林中,見古鐘二枚,高二尺,圍尺余,上有古文三百許字,記夏禹功績,字皆紫磨金鈿,光彩射人,似大篆,而神彩驚人,非其時,不敢聞奏,然棄於泥土中,久與瓦礫同也。然濫吹之事,其來久矣。且如張翼及僧惠式效右軍,時人不能辯。近有釋智永臨寫草帖,幾欲亂真。至如宋朝多學大令,其康昕、王僧虔、薄紹之、羊欣等亦欲混其臰味,是以二王書中多有偽跡。好事所蓄,尤宜精審。儻所寶同乎燕石,翻為有識所嗤也。乾元三年五月日。
作者簡介
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著有《書議》、《書斷》、《書估》、《評書藥石論》等,為書學理論重要著作。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活動於開元(713-714)間,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參軍。南宋陳思《書小史》稱其善正、行、草書。對自己書法十分矜恃,自稱:「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獨步於數百年間。」手跡無存。
書法著作
張懷瓘的書法評論著作,有《書斷》、《證書藥石論》、《書估》、《書議》、《玉堂禁經》、《用筆十法》、《書訣》、《六體論》、《文字論》等行於世。又著《畫斷》,可惜久已亡佚,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有部分逸文。
《書斷》述十體書源流,評書家三品等第。《書估》評書之價值貴賤,《書議》評議19位名書家,《文字論》系與友論書,《玉堂禁經》、《用筆十法》、《書訣》、《評書藥石論》等皆敘書藝技巧,《畫斷》評畫家三品等第。
作者生平
活動於唐代開元至乾元年間的張懷瓘,因其身世歷代史乘均未著錄,故生卒年代均不詳。據大曆年間竇氏《述書賦》記載:「懷瓘,海陵人。」開元年間因書名被徵召為翰林供奉,先在右率府掛官領俸,後領取升川司馬的俸祿,但並未實際到任。乾元年間外放為鄂州司馬。張懷瓘以第八品下入官,終從第五品上。
從《唐文拾遺》中收入的《張府君墓誌》一文可以知道,張懷瓘的父親叫張紹宗,擅長書法。張懷瓘在其《書斷》中說到他父親的書法:先學高正臣,後有褚遂良風調,再變出己意。張紹宗終官為邵州武崗縣令。在《六體書論》中,張懷瓘又述及其弟張懷瓌,張懷瓌也擅長書法:「臣及弟懷瓌,叨同供奉,臣謹進懷瓌書大小篆及八分,臣書真、行、草合成六體。」張懷瓌官盛王府司馬,與張懷瓘同為翰林供奉。
出生於官宦、書藝世家的張懷瓘,書法兼擅真、行、草、小篆及八分,在《六體書論》中,他自謂真、行「可以比於虞(世南)、褚(遂良)」,草書在「數百年內,方擬獨步其間」。此言雖不無高自矜誇之態,但晚唐呂總的《續書評》、北宋朱長文的《續書斷》,對張懷瓘書藝卻都有着客觀的評價。《續書評》「草書十二人」中有張懷瓘的名字,認為其草書「如露花濯錦,淵月沉珠」,「繼以章草,新意頗多」;《續書斷》列張懷瓘為能品。只可惜,張懷瓘的墨跡帖刻皆未曾流傳於後世。
張懷瓘留給後人的,是豐富龐雜的書史和書論專著,僅傳世的就有《書斷》三卷、《書估》一卷、《書議》一卷、《文字論》一卷、《六體書論》一卷、《論用筆十法》一卷、《玉堂禁經》一卷、《評書藥石論》一卷、《二王等書錄》一卷。此外,尚有《古文大篆書祖》一卷、《書賦》一篇,惜不傳。張懷瓘的這些專著,對書法起源與發展、書法本質、書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學書方法、書法技法理論、書法鑑賞、書法批評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認識和具體論述。他的書論著述涉及到中國書法理論的方方面面,構築起一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基本框架。
張懷瓘還是一位繪畫評論家,其《畫斷》評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之優劣,「且相當精彩」。逸文被收入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跡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喻之書,則顧、陸比之鐘、張,僧繇比之逸少,俱為古今之獨絕,豈可以品第拘!謝氏黜顧,未為定鑒。」
張懷瓘還喜歡收藏,《書議》記其「嘗有其草寫《絕交書》一紙,非常寶惜。有人與吾兩紙王右軍書,不易。近於李造處見全書,瞭然知其平生志氣,若與面焉」。
《書斷》成稿的時候,張懷瓘30歲(727年),他最後一篇系年文章《二王等書錄》,寫在乾元三年(760年),如此,張懷瓘在世生活了至少60年。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張懷瓘《書估》《二王等書錄》《書議》《文字論》《六體書論》,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