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與半吊子(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百五與半吊子》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二百五與半吊子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好笑,現實生活中,真有不少做蠢事和傻事的人,在下也屬於同類。比如:把垃圾扔進河裡,把岸邊打掃乾淨的清潔一族;文眉文成括號,割雙眼皮割成肚臍眼的愛美一族;總以為吃「腦白金「就能延年益壽,吃「虎鞭」身上就長虎刺的強補一族;托人買來贗品,一心想着賺大錢的尋寶一族;主場罵客隊是某種「傻器官」的球迷,到了外地,反被大家認為他們才是這種器官;認真念秘書起草的報告竟把「此處請停頓,估計有掌聲」都念出來的傻逼領導;自己過馬路差點叫汽車軋死,卻敢預測別人有血光之災的算命先生。
是不是挺可笑,不要笑,其實我們都有可能做蠢事做傻事,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愚蠢指數,一般來說我們的愚蠢指數大約在二百二三左右,稍有閃失,就升到了二百五。由此可見,愚蠢和不愚蠢之間,相隔並不遙遠。
平時說250即二百五,是指傻頭傻腦,不大懂事而又倔強莽撞的人。「二百五」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錢,就是「半吊子」(實際上一吊錢是一千文,半吊子就是五百文。)從以上分析看,猜測「二百五」一詞應產生於晚清或民初。
另一種說法是: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一生成敗,不由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個,小兒子寫二百個。」秀才趕集歸來,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關於250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一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裡拿着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
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愚蠢、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我們的先人對愚蠢非常在意,總結出各種各樣的愚蠢,如畫蛇添足,亡羊補牢,守株待兔,緣木求魚,刻舟求劍,拔苗助長,水中撈月,掩耳盜鈴,杞人憂天,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班門弄斧,作繭自縛,自以為是,驢唇不對馬嘴,此地無銀三百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先人有智慧,替晚輩擔憂,於是把這些愚蠢編作成語,口口相傳,留給後人作教訓。晚輩要強,哪一個也不願意當傻逼,就將成語背得滾瓜爛熟,誰知有時也是身不由已,蠢事照做不誤。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人在某些時間段可能是一個蠢材,但沒有一個人在所有的時間裡都是蠢貨。這說明,人是有缺陷的,這個缺陷,構成了愚蠢得以產生的「基因「和「潛 質。因此,江山代有蠢人出,誰都可能二百五。
有一則笑話說:下了一天雨,生意慘澹,打烊前老闆數數錢,數到200就有些心驚:可別整個250!繼續數,還好還好,是249,老闆長舒了一口氣。
這時候有個人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了,要買一支筆,就要一塊錢的!商量他兩塊的比一塊的好使,他不干,最後,老闆把筆遞給他說:給你了,不要錢了!那人也是個犟種,罵了一句:有病!用手機掃了店裡的二維碼……
愚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大愚蠢;一種是小愚蠢。小愚蠢人人難免,時不時就來一次,但它們是可以諒解或同情的,而且具有獨特的益處,不斷為你指出人類的局限性,使你不至於做同樣的傻事。另有一些小愚蠢,比如孩子餵玩具狗喝牛奶之類,其愚蠢指數將超越二百五,上升到二百六七,那就不是愚蠢,而是可愛的童趣。
最可怕的是大愚蠢,一旦趕上了,哭不得笑不得,且後果很嚴重。一些大愚蠢是由集體出演的,比如上個世紀50年代全民打麻雀,60年代全國跳「忠字舞」「破四舊」,70年代圍湖造田破壞生態。在那些歲月里,不斷有成千上萬的人站出來,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嘿喲嘿喲地干同一件蠢事。
一些大愚蠢是由個人,主要是由那些權柄在握的個人造成的。比如:重大項目的決策失誤,由國家當冤大頭,交巨額「學費」;在自然文化遺產區蓋粗俗樓宇,蓋完了自鳴得意,到處推廣;循私,受賄,包三四五奶,警察敲門,領導面露喜色,還以為是六七八奶要來陪睡。
凡製造這些愚蠢的人,其愚蠢指數勢必嗖嗖上升,變成二千五、二萬五,亦即十倍的愚蠢,百倍的禍害。
愚蠢的蠢字很奇怪,居然用兩個小蟲」墊底。事實上,蟲子並不愚蠢,鳥獸花木也不愚蠢,即使無生命的石頭也不愚蠢,它們都按規律辦事該來就來,該走就走,繁殖時不忸怩,屹立時不傲慢。
愚蠢是人的專利,人幹了蠢事,不但自討苦吃,天地萬物都跟着倒霉。
能把愚蠢指數降下來的人,就是聰明人。我們不是神,下降到零很難,但只要努力,總能想出辦法,離二百五那個刻度遠一些就行。[1]
作者簡介
王華,山東淄博人,大學本科,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