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祖神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號神光,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人,是漢傳佛教禪宗的二祖。 他少為儒生時,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 出家以後,精研三藏內典。 年約四十歲時,遇天竺沙門菩提達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陽)游化,即禮他為師,得達摩衣缽真傳,禪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慧可從達摩學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 達摩寂後,他即在黃河近邊一帶韜光晦跡,但因早年已名馳京畿,許多道俗前訪問道,請為師範,他隨時為眾開示心要,因而道譽甚廣。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東魏的鄴都(今河北臨漳),大弘禪法,有些學者不能理解他的學說,時常發生爭辯。 當時門下擁有千人的著名學者道恆,竟指慧可所說法要為「魔語」,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詰難。 但他的弟子聽了慧可說法後欣然心服,反而不滿道恆。 道恆因此更加懷恨慧可,甚至賄賂官吏,企圖加以暗害。 其間似乎和慧可宣傳宋譯《楞伽》的理論有關。 起初,達摩把四卷《楞伽經》授慧可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慧可就宣揚此經,但因宋譯《楞伽》文較難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卷《楞伽經》文字流暢,所以當時北魏的學士多鄙視它。 由於劉宋和北魏兩譯《楞伽》學說之爭,牽涉到菩提流支,後世智炬的《寶林傳》等遂出現誣衊菩提流支因禪學思想不同而毒害達摩的記載。

他幼年出家,通曉佛典。四十歲時拜菩提達摩為師。為表求道決心,慧可竟用刀自斷左臂,奉獻達摩座前。感其赤誠,達摩授法器、賜法名,收他為傳法弟子。達摩在嵩山傳法時,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可,並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其後慧可傳承了達摩的禪法,成為禪學大師。達摩圓寂後,慧可一度隱跡。後因道俗各界尋跡而來向其求學,開始傳法講經。東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鄴都(今安陽東北與邯鄲臨漳西南交界地帶)傳法。在鄴傳法時,當地一僧名道恆,其徒在聽了慧可講法後都不回來了,於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後「遭賊斫臂」。後他單臂傳法,名聲大振。慧可在傳法於僧璨後於開皇時坐化。慧可由於得到了達摩衣缽,後被禪宗尊為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養傷時的住所和石台,後成為二祖庵和養臂台,遺蹟尚存。

神光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擔心無子,心想:「我家崇善,豈令無子?」於是便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能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就這樣虔誠地祈禱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黃昏,感應到佛光滿室,不久慧可的母親便懷孕了。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後,父母便給他起名為「光」。

達摩被慧可的虔誠舉動所感動,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於是傳衣缽、法器予他,並為其取法名慧可。

安心開悟

慧可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道:「諸佛法印,匪(非)從人得。」 慧可聽了很茫然,便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弟子心不安,求師父為我安心)。」 達摩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 慧可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弟子找不到心)。」 達摩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 慧可聽了達摩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開悟後,繼續留在達摩的身邊,時間長達6年之久(亦有9年一說),後遂成為禪宗二祖。

二祖神光

二祖立雪斷臂

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 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哢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 頓時鮮血紅了雪地。

達摩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 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

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刀子,哢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並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 頓時鮮血紅了雪地。

達摩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 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 達摩祖師於是將神光的名字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 祖師道:「諸佛法印,匪(非)從人得。 」 慧可禪師聽了很茫然,便說:「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 祖師回答道:「將心來,與汝安。 」 慧可禪師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 祖師於是回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

慧可禪師聽了祖師的回答,當即豁然大悟,心懷踴躍。 原來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心可得,也沒有一個實在的「不安」可安,安與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禪師開悟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的身邊,時間長達六年之久(亦說九年),後繼承了祖師的衣缽,成為禪宗的二祖。

據史料記載,二祖慧可付法給三祖僧璨後,即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諸酒肆,或過於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

曾有人問二祖:「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父,你是個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麼可以出入這些不乾不淨的地方呢)? 」 二祖回答道:「我自調心,何關汝事(我自己觀察和調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麼相干)!」

慧可禪師長於辭辯,他雖無意推廣自己的禪法,但是知道他的禪法的人卻日漸增多。 隨著他的影響一天天地擴大,他的弘法活動遭到了當時拘守經文的僧徒的攻擊。 當時有個叫辯和的法師,在寺中講《涅盤經》,他的學徒聽了慧可禪師的講法,漸漸地都離開了講席,跟隨慧可禪師學習祖師禪。 辯和法師不勝惱恨,於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誹謗慧可禪師,說他妖言惑眾。 翟仲侃聽信了辯和法師的讒言,對慧可禪師進行了非法迫害。 慧可禪師卻怡然順受,曾無怨色。 燈錄上記載,慧可禪師活了一百零七歲,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諡大祖禪師。

關於慧可禪師的生前開示,《楞伽師資記》卷一中有少許記載。 慧可禪師的「略說修道明心法要」雲: 「《楞伽經》雲: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死,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盡十方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禪而成佛者,無有是處。 《十地經》雲: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蔭重雲覆障,眾生不見。 若逢智風,飄蕩五蔭,重雲滅盡,佛性圓照,煥然明淨。 《華嚴經》雲: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亦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光起得明淨,日光不壞,只為霧障。 一切眾生清淨性亦複如是,只為攀緣,妄念諸見,煩惱重雲,覆障聖道,不能顯了。 若妄念不生,默然淨(靜)坐,大涅盤日,自然明淨。 俗書雲:冰生於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於真而妄迷真,妄盡而真現。 即心海澄清,去身空淨也。 故學人依文字語言為道者,如風中燈,不能破闇,焰焰謝滅。 若淨坐無事,如密室中燈,則解破闇,昭物分明。 ...... 若精誠不內發,三世中縱值恆沙諸佛,無所為。 是知眾生識心自度。 佛不度眾生,佛若能度眾生,過去逢無量恆沙諸佛,何故我不成佛? 只是精誠不內發,口說得,心不得,終不免逐業受形。 故佛性猶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燈,亦名涅盤鏡,明於日月,內外圓淨,無邊無際。 猶如煉金,金質火盡,金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亦如泥團壞,亦如波浪滅,水性不壞,眾生生死相滅,法身不壞。 ......《華嚴經》雲:譬如貧窮人,晝夜數他寶,自無一錢分,多聞亦如是。 又讀者暫看,急須並卻,若不舍還,同文字學,則何異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湯而覓雪。 ......」

另有向居士,聞二祖盛化,致書通好雲:「影由形起,響逐聲來。 弄影勞形,不識形為影本。 揚聲止響,不知聲是響根。 除煩惱而趣涅盤,喻去形而覓影。 離眾生而求佛果,喻默聲而尋響。 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別。 無名作名,因其名則是非生矣。 無理作理,因其理則爭論起矣。 幻化非真,誰是誰非? 虛妄無實,何空何有? 將知得無所得,失無所失。 未及造謁,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慧可禪師閱後,回書雲:

  「備觀來意皆如實,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   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湣此二見之徒輩,申辭措筆作斯書。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 」    上面所引兩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禪師的禪學主張,以及後代禪宗發展的主流。

據河北省《成安縣誌》客籍人物篇載:約於隋開皇十三年(西元593年),慧可以107歲的高齡,來成安講經傳法,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築了兩丈多高的說法台。 因慧可所講的禪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聽者甚眾,匡教寺的和尚也聽得入了迷。 這一來惹惱了這裡嫉賢妒能的法師辨和,他便到縣衙誹謗慧可散佈異端邪說,要縣裡治罪。 知縣翟仲侃聽信了辨和誣告,對慧可加以非法,將其迫害致死,屍體投入漳河。 民間傳說,慧可從水裡漂出,盤腿打坐,雙目微閉,安詳如生,逆流而上十八裡到蘆村以北,被葬在那裡。 唐朝時,在此修元符寺,並建二祖靈骨塔,以示紀念。 這裡形成的村落也稱為二祖村。

人物評價編輯

正是二祖慧可立雪斷臂,禪的血脈方能傳給二祖,而且不久之後,更如開源的大河流般的奔流。 如果沒有慧可的立雪斷臂的求法精神,禪的大河也許不會很快地在我國成長髮展。 他承上啟下的功德不可思議。

慧可雖不是中國禪宗的開山,但慧可把印度佛法教義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使佛教徹底的中國化,成為適合中國士大夫與百姓口味的中國佛教,這是慧可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

史料編輯

禪宗二祖慧可的事蹟在佛教典籍《曹溪寶林傳》、《續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中均有記載。

慧可在鄴都(今河北臨漳鄴鎮[6])既受異派學者的迫害,其後即流離於鄴衛之間,所以到了晚年,並沒有多少隨從的弟子。 但三論宗的學者慧布(518-587)北游鄴都時,曾慕慧可而前去叩問禪法,得到印證。 北齊天保初年(550)著名禪學者向居士致書慧可請教,並以詩文問答,受到了慧可的許多啟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進行滅佛運動,慧可和同學曇林曾努力保護經典和佛像。 後來他又南行隱居於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縣),在這山裡傳法與三祖僧璨。 周武滅佛停止後,他又回到鄴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入寂。

談到慧可的禪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斷臂求法[7] "的傳說。 智炬《寶林傳》卷八載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記載慧可向達摩求法時,達摩對他說:求法的人,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 於是慧可乃立雪數宵,斷臂表示他的決心。 這樣才從達摩獲得了安心的法門。 因此「雪中斷臂」就成為禪宗一個有名故事而廣泛流傳。 但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慧可傳》只說慧可「遭賊斫臂,以法禦心,不覺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值得研究。 但後來有關禪學的史籍,如淨覺《楞伽師資記》、杜朏《傳法寶記》、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契嵩《傳法正宗記》卷六等,多承襲法琳說而否定道宣之說,從而慧可這段「雪中斷臂求法」的故事,仍為一般禪家所傳誦。

慧可又曾用詩句來表達他的禪學見解,他答向居士的函問說:「本迷摩尼是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 ...... 觀身與佛不差別,何須更覓彼無餘(涅槃)? 」這是用簡明理路表達出來的禪意。 達摩「理入」的根本意義在於深信一切眾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歸真,就是凡聖等一的境界。 慧可繼承這個思想,指出生佛無差別的義理,直顯達摩正傳的心法。

從敦煌發現的禪宗文獻看來,其中有許多斷簡殘篇被認為是慧可所說的法語。 鈴木大拙所編《少室逸書》的《雜錄》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則,即是此類。 其中第八十三則關於「懺悔」的故事和《寶林傳》卷八所載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說法是完全一致的。

房琯的《僧璨碑文》,記僧璨請慧可為他懺悔。 慧可說:「將汝罪來,與汝懺悔。 」僧璨覓罪不得。 慧可就說:我已經為你懺悔了! 《少室逸書雜錄》第八十三則的記載和上面的問答形式大體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後答慧可時說「罪無形相可得,知將何物來」而已。 後來宋《景德傳燈錄》卷三即據此寫成這樣的一則公案。 這種罪性本空的思想,成為後世禪家最樂道的一種說法。 由於僧璨有這個體會,慧可才傳法給他。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和僧那,但兩人在《續高僧傳》都沒有獨立的傳記,只在同《傳》卷三十五《法沖傳》中說到禪宗的師承時,言可禪師後有璨禪師(即僧璨)、惠禪師、盛禪師、那老師、端禪師、長藏師、真法師、玉法師。 以上八人,沒有留下文字記錄。 留下著述的有善禪師(出《楞伽抄》四卷)、豐禪師(《疏》五卷)、明禪師(《疏》五卷)、胡明師(《疏》五卷)。 此外遠承慧可系統的有大聰師(出《楞伽疏》五卷)、道蔭師(《抄》四卷)、沖法師(《疏》五卷)、岸法師(《疏》五卷)、宏法師(《疏》八卷)、大明師(《疏》十卷)等。

僧那,略稱那禪師。 據《慧可傳》:他本是個儒家學者,年二十一歲時在東海(今山東)講《禮記》和《周易》,有弟子數百人。 後來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北),遇到慧可說法,即率領學生十人從他出家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