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空新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二空新村,位於臺灣臺南市仁德區與東區、南區交界處,約略於臺南市生產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長東街以西之區域中。在行政區劃上分屬於今仁德區仁和里、仁愛里與成功里。此處居民多為早年隨國民政府遷臺的空軍軍人以及其眷屬,登記的戶籍有922戶,在中華民國國軍全部眷村中排名第六,而之所以名為二空的原因有二說,一為此地地名在日治時期時日文發音接近二空,二為得名自初期單位「空軍第二供應司令部」。另外由於此地有550戶的興築經費是婦聯總會向全國青果貿易商會募款而來,建造於第四期籌建,故在早期名為「貿易四村」。
介紹
目前仁和里(原仁和村)部分的眷舍已經改建,但仁愛里(原仁愛村)部分的眷舍還有保留,此外2010年6月時眷村文物館、樹屋、舊水塔、碉堡與紀念碑等五處景物被列為暫定古蹟。
沿革
二空新村的所在地原為牛稠村牛稠仔,是飼養黃牛的草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初期時歸屬仁德鄉牛稠村第六鄰管轄[1]。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春,空軍供應、防空、警備司令部、第七供應大隊(第一聯隊)與第二後勤支援處五個單位在此興建了76戶眷舍,秋天時又興建了150戶簡陋磚房,於該年12月1日成立「二空眷區」,隔年又興建了100戶的竹牆紅瓦房(於八年後原地重建)。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1月此地改為「二空軍眷專區」,開始由榮民出任區長,1957年(民國四十六年)1月時又改為「二空軍眷新村」,區長改為村長,隔年婦聯會募款興建了50戶,再隔年(1959年)又建了350戶,另外此時牛稠村也於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改名成功村。
1962年(民國五十一年)1月成立自治會來管理眷區行政工作,隔年又在婦聯會的努力下興建100戶(這年分出以眷舍為主的仁和村),1964年(民國五十三年)時又建了50戶,至此由婦聯會興建的眷戶共550戶,因募款來源與興建時期的關係又稱「貿易四村」。1970年(民國五十九年)因眷村續建、人口增長的關係,仁和村又分出仁愛村。
而在1970年代以前,二空新村內並未有自來水,只能用地下水,而剛打出來的地下水水質混濁,需花上二、三個小時處理雜質,直到1972年(民國六十一年)才在自治會長張華春與村長鄭建萍向婦聯會爭取下,於隔年完成自來水鋪設。
2007年二空新村開始改建成國宅,原預計在該年10月動工,2009年完工,但因施工延宕與房價增漲問題,而令原眷戶大感不滿,表示軍方未合理交代的話將拒絕配合眷改[2]。此外由於眷村改建,黃如龍等人為了保存眷村文化便將一座美援老庫房自力整建成二空新村文物館,於2010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放。
眷舍與居民
二空新村的眷舍建築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甲級又稱「二間」(15坪),為三代以上或6人以上居住,共77戶;乙級又稱「一間半」(11.25坪),為二代或5-6人居住,共124戶;丙級又稱「一間」(7.5坪),為二代或4人以下居住,共721戶,基本上是以家庭人口來分配住處大小,但在實際執行上仍有受人情或上級壓力等影響。
二空新村自治會登記的戶籍有922戶,在中華民國國軍全部眷村中排名第六,裡頭有2位退役少將、21位退役上校、254位中校及少校,其他為尉官與士官退役。除此之外,附近還有167戶圈地自建的列管戶。而在居民的省籍方面,1994年仁和國小鄉土社區踏查顯示二空新村居民大多為四川籍(188人,佔總數的12.2%),其次為湖南、江蘇、臺灣(為嫁給榮民的臺灣女性)、山東、河北、河南、廣東、浙江與安徽等。
參考文獻
- ↑ 楊昇展. 南瀛眷村誌. 臺南縣新營市: 臺南縣政府. 2009: 76-96頁. ISBN 978-986-01-7701-5.
- ↑ 二空眷改說明會 住戶嗆坑殺眷戶. 自由電子報. 2010-11-06 [2011-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