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于都縣天主教堂

于都縣天主教堂位於江西省于都縣貢江鎮環城東路18號9棟,為天主教老教堂。

天主教堂與牧師樓,建於民國初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三面坡頂,內設大廳和教台,圓頂拱門,磚框拱頂式窗戶,青磚牆灰瓦面。硬山頂,面闊9.9米,進深25.4米,占地面積251平方米 ,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修建於1934年8月-1934年10月。

目錄

獻堂慶典

數年後,年事已高的謝神父派回贛州(當時贛州建立贛、南、寧教區),又派來陳若望神父(南康唐江人)來于都縣城管理於都教堂教務,派陳若瑟神父(贛州太湖江人)管理小溪教堂教務。兩陳神父各自建了教堂的其它房屋。蘇區暴動時兩陳神父回贛。國民黨統治時期陳若瑟神父又來到了於都,修整各處破壞的房子,完工後陳若瑟神父派回大湖江。後又派來明德、穆肋、糜松、軻恩年、方遠來等美國人和陳潔亮(廣東梅縣人)等神父來於都管理各處教堂教務。日寇侵犯到贛州時,其他神父均回美國,由陳潔亮神父留守 。

1951年1月,縣公安局會同縣衛生院(今縣人民醫院)接收天主堂院舍為醫院使用,於次月遷入,並修建食堂、廚房、化驗室各1間。2006年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將天主教堂和神父樓兩棟房地產使用權歸還縣天主教愛國會。

於都天主堂還是中國醫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這兩所瀋陽醫、藥大學的「發源地」。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