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棲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棲寺,又稱"雲棲山寺",佛教(法眼宗)歷史名寺。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諸剎齊稱杭州五大叢林名剎之一。

雲棲寺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吳越王為伏虎志逢禪師興建的三座寺院之一。治平二年改稱"棲真院"。明弘治七年,因山洪突發,寺院經像隨水漂沒,蕩然無存。明隆慶五年,淨土八祖蓮池袾宏大師見寺宇荒敗,乃思重新興修,設禪室,講三教合一、禪淨合一之義,深得僧俗崇奉,附近名賢大儒紛紛前來就教,蓮池也因此被敬稱為"雲棲大師",寺院終得復興,寺殿規模亦逐年恢復提升,儼然成為一方大叢林,世稱"雲棲宗"。清代康、乾之際是雲棲寺空前鼎盛的時期,清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題"雲棲"及"松雲間"二額,乾隆十六年題"香門淨土"、"悅性亭"、"修篁深竹"三額,二十七年又題"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額。康熙帝也曾多次來此,並寫了不少詩篇。此後寺院雖屢有毀建,始終不復昔日繁盛。民國時期雲棲寺終因年久失修,落沒草莽。1962年原寺址闢為杭州市工人休養院,寺前沖雲樓、舒篁閣也陸續闢為茶室。2002年工人休養院由杭州市總工會移交給杭州市園文局。

2002年10月,雲棲景區景點改擴建工程啟動並實施,2003年下半年景區對外開放,但佛寺已黯然無存。

雲棲寺歷史上與紹興市之小雲棲為姐妹寺。

寺廟由來

雲棲寺(現已廢) :杭州五大名剎之一,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齊名。

舊傳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五雲山上的五彩祥雲,常飛集塢中棲留,並經久不散,故名雲棲。

宋乾德五年吳越國建雲棲寺。

治平三年改棲真院。

隆慶五年復標雲棲舊名至今。

歷史沿革

雲棲寺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是吳越王為伏虎志逢禪師興建的三座寺院之一。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為"棲真"。此後寺院雖有發揚演播,但一直名聲不著。明弘治七年(1494年),當地連降暴雨,山洪突發,寺院經像隨水漂沒,只剩廢墟。隆慶五年(1571年),一代名僧蓮池駐地重建,復標雲棲舊名。此後,寺院復興,規模日漸宏大,終成杭城一方著名大叢林,蓮池也因其德行名播四海,被眾信徒敬稱為雲棲大師,附近名賢大儒紛紛前來就教,明孝定皇太后還將其繪像置於宮中,禮敬有加。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正月,憨山大師去杭州雲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聖祖御題"雲棲"及"松雲間"二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題"香門淨土"、"悅性亭"、"修篁深竹"三額,二十七年(1762年)又題"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額。康熙帝曾多次來此,並寫了不少詩篇。雲棲寺前有大竹,康熙賜名為"皇竹"。當時寺內建築有山門、正殿、禪堂、法堂、祖堂、藏經閣、華嚴堂、大悲閣等數十幢建築,金碧輝煌,裝飾華麗,蔚為壯觀。嘉慶十七年(公元1803),雲棲寺不慎失於火災,火燒殿宇房屋六十餘間,嘉慶皇帝特頒內帑並諭募緣重修。此後寺院屢有毀建,至民國時期,繁盛之景不再,終因年久失修,寺宇敗落。

1964年12月3日,雲棲寺蓮池大師塔壇和佛像在文革中拆除。

1962年原寺址闢為杭州工人休養院。寺前沖雲樓、舒篁閣也陸續闢為茶室。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搬遷景點內的市總工會工人休養院。

2002年10月,雲棲景區改擴建規劃設計方案確定。

2003年下半年雲棲景區對外開放。

2004年9月雲棲景區景點改擴建工程完工,但是雲棲寺卻蕩然無存。

雲棲寺歷史上與紹興市之小雲棲為姐妹寺。 [1]

創寺歷程

杭州群山環繞,其中最高者,是西湖西南,錢塘以北的五雲山。傳說古時有五色的瑞雲經常盤旋在山頂,匯集於西塢,經久不散,故得此名。登上五雲山,南北二高峰盡在足下。山勢西南而行,與東北向的錢塘江會和,山水相應,實是一處靈淑鍾賢的寶地。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吳越王時大將凌超為伏虎大扇志逢禪師在此建寺。志逢禪師的寺院最初只是建築在五雲山的山頂。到了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20),宋真宗趙恆"賜額'真際院',兼辟雲棲、天池二院,為三剎。其中雲棲院最為幽靜,距梵村十里之徑。附近有青龍、聖義、金液名泉三眼,寺後東岡即是壁觀峰。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霖雨發洪,殿宇、經像,隨水漂沒",寺院毀圮,梵剎不存。至蓮池大師北來,古杭雲棲寺業已荒廢近百年。明·馮夢禎《雲棲紀事·雲棲蘭若志》《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杭州出版社2006版第191頁清·成傑、等圓著《雲棲紀事·聖駕幸寺恭紀》《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杭州出版社2006版第177頁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蓮池大師三十七歲,乞食經過梵村,見到雲棲山水幽寂,溪山窈窕,草樹蒙密,實為修行的佳所,天然的阿蘭若處。遂於此建草屋三楹,意欲終老於此。大師一人於此精進修行,弔影寒岩,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雲棲自古多虎。吳越時志逢禪師為雲棲寺主,他每日攜帶大扇去市集乞錢,然後買肉飼餵老虎,老虎漸漸馴伏。每到志逢禪師日暮回山的時候,老虎即來迎接,用虎背馱着志逢禪師歸寺,人稱伏虎禪師。蓮池大師來到雲棲的時候,這裡老虎依然眾多,環山四十里內,每年傷人不下數十,當地居民為虎患所迫。大師悲心萌發,為之誦經,並為老虎施食,漸漸的老虎不再傷人,村人都很感激大師。還有一次,天氣亢旱久不下雨,村民看到大師一來就消除了虎患,對大師十分虔信,再次乞求大師禱雨。蓮池大師笑着推辭:"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村民不信,再三祈請。大師不得已來到梵村,繞着田埂敲着木魚念佛。結果大雨隨着大師的身後足跡而至,頓時解決了村民久旱無雨的困境。

村民由馴虎與禱雨兩件事情中,認識到蓮池大師是一個有道行的僧人,都希望大師能長久駐錫在雲棲,護佑民眾。村民紛紛從家中運來磚瓦木料,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自告奮勇的為大師建造蘭若。在掘地的時候,挖出了古杭雲棲寺的柱基,村民們說:"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

不日蘭若成。然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余取蔽風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凡叢林所應添置的房舍、物品,日增月益。蓮池大師又定僧約十條領眾,晝夜六時念佛之聲不絕于山谷。蓮池大師在此開始了長達四十四年的弘法利生歷程。古杭雲棲寺在蓮池大師的整飭下,梵剎重輝,遂成叢林。

殿堂盛景

雲棲寺為北宋乾德5年,伏虎禪師創建,為法眼宗名寺。明隆慶5年,袾宏大師見寺宇荒敗,乃重新興修,設禪室,講三教合一、禪淨合一之義,深得僧俗崇奉,寺殿亦逐漸恢復,世有"雲棲宗"之稱,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諸剎齊名,成為杭州五大叢林之一。

治平三年改棲真院,隆慶五年復標雲棲舊名。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海項氏士元編纂《雲棲志》十卷,其《自序》有:"杭為浙省首區,西南一帶,湖山秀美,選佛之場,棲真之宅,環列錯峙,五雲在諸山中尤為秀聳,江湖映帶,南北兩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雲棲寺在焉。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淨,蓋五雲擅有杭州山水之美,雲棲尤占五雲之勝也。溯茲寺自宋乾德間伏虎禪師開山以來,中經吳越王錢氏暨釋襪宏發揚演播,慧光日啟,逮至有清,聖祖世宗高宗輩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還,雖火患頻遭,故物多化灰燼,而寺僧鳳翔、瑞真等咸克發抒願力,銳志重興,承缽之徒,亦能篤守老實念佛之戒,以故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祗園紺宇,先後增闢,以視疇昔,更遠駕而上之"。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雲棲志》成書時,雲棲寺還是一個殿宇完整,道風純正的淨土道場。據志載,其時殿宇有韋馱殿、大殿、藥師殿、地藏殿、祖師殿、長生福殿、夫人殿等七處,堂有念佛堂、禪堂、法堂、靜觀堂、壽惠堂、行積堂、齋堂等七所,軒有翠竹軒、補雲軒、五雲深處等,此外尚設有僧房、客房、庫房、廚房、書記室、工役室、豆腐室、雜物室等生活用房。

《寺志》中有"雲棲寺全圖"一幅,是一張標有丈量尺寸的平面圖,頗有參考價值。《寺志》書首有蓮池大師像,繼有"總圖"以明本寺之區域,次揭"寺圖"以示莊嚴,再依次凡名勝古蹟,寺藏文物等,均有照片以存真。此類之攝影計有"雲棲竹徑"、"雲棲道上之回龍亭"、"雲棲寺前之松雲亭"、"蓮祖塔院之石徑"、"蓮祖塔院之頭門"、"蓮祖真身塔龕"、"雲棲寺山門"、"雲棲寺大殿"、"蓮池大師遺墨"、"董文敏(其昌)手書《金剛經》真跡"、"青林高會圖"等。

今佛寺已不存在。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