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遊歌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遊歌二首

來自 懂視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雲遊歌二首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白玉蟾

雲遊歌二首南宋南宋時內丹理論家白玉蟾的作品之一。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時人,祖籍福建閩清,生于海南瓊州,內丹理論家。南宗的實際創立者,創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長庚,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號瓊琯,自稱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瓊山老人,武夷散人。[1]

正文

雲遊難,雲遊難, 萬里水煙四海寬。說着這般滋味苦, 教人怎不鼻頭酸。初別家山辭骨肉, 腰下有錢三百足。思量尋師訪道難, 今夜不知何處宿。不覺行行三兩程, 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賣盡, 路上何曾見一人。初到孤村宿孤館, 鳥啼花落千林晚。晚朝早膳又起行, 只有隨身一柄傘。漸漸來來興化軍, 風雨蕭蕭欲送春。惟一空自赤毿瑉, 囊中尚有三兩文。行得艱辛腳無力, 滿身瘙癢都生虱。茫然到此赤條條, 思欲歸鄉歸未得。爭奈旬余守肚飢, 埋名隱姓有誰知。來到羅源興福寺, 遂乃捐身作仆兒。初作仆時未半月, 復與僧主時作別。火雲飛上支提峰, 路上石頭如火熱。炎炎畏日正燒空, 不堪赤腳走途中。一塊肉山流出水, 豈曾有扇可搖風。且喜過徐三伏暑, 蹤跡於今復劍浦。真箇徹骨徹髓貧, 荒郊一夜梧桐雨。黃昏四顧淚珠流, 無笠無蓑愁不愁。偎傍茆檐待天曉, 村翁不許住檐頭。聞說建寧人好善, 特來此地求衣飯。耳邊但聞慚愧聲, 阿誰可具慈悲眼。憶着從前富貴時, 低頭看鼻皺雙眉。家家門首空舒手, 那有一人憐乞兒。福建出來到龍虎, 上清宮中謁宮主。未相識前求掛搭, 知堂嫌我身繿縷。恰似先來到武夷, 黃冠道士叱罵時。些兒餿飯冷熟水, 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東西湖南北, 浙之左右接西蜀。廣閩淮海數萬里, 千山萬水空碌碌。雲遊不覺已多年。 道友笑我何風顛。舊遊經復再去來。 大事忽忽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 前程有人可師問。於今歷練已顢頇, 胸中不着一點悶。記得兵火起淮西, 淒涼數里皆橫屍。幸而天與殘生活, 受此饑渴不堪悲。記得武林天大雪, 衣衫破碎風颳骨。何況身中精氣全, 猶自凍得皮迸血。又思古廟風雨時, 香爐無火紙錢飛。神號鬼哭天慘慘, 露冷雲寒猿夜啼。又思草里臥嚴霜, 月照蒼苔落葉黃。未得些兒真受用, 如何禁得不淒涼。偶然一日天開眼, 陳泥丸公知我懶。癸丑中秋野外晴, 獨坐松陰說長短。元來家裡有真金, 前日辛勤枉用心。即得長生留命訣, 結茆靜坐白雲深。煉就金丹亦容易, 或在山中或在市。等閒作此雲遊歌, 恐人不識雲遊意。

嘗記得洞庭一夜雨,無蓑無笠處。 偎傍茅檐待天明,村翁不許檐頭住。 又記得武林七日雪,衣衫破又裂。 不是白玉蟾,教他凍得皮迸血, 只是寒徹骨。又記得江東夏熱時, 路上石頭如火熱,教我何處歇。 無扇可搖風,赤腳走不輟。 又記得青城秋月夜,獨目松陰下, 步虛一闋罷,口與心說話。 寒煙漠漠萬籟靜,彼時到山方撮乍。 又記得瀟湘些小風,吹轉華胥夢, 銜山日正紅。一聲老鴉鳴, 鴉鳴過耳尋無蹤。這些子歡喜, 消息與誰通。又記得淮西兵馬起, 枯骨排數里。欲餐又無糧, 欲渴又無水。又記得一年到村落, 瘟黃正作惡。人來請符水, 無處堪摸索。神將也顯靈, 亂把鬼神捉。又記得北邙山下行, 古墓秋草生,紙錢雨未乾。 白楊風瀟瀟,荒台月盈盈。 一夜鬼神哭不止,賴得度人一卷經。 又記得通衢展手處,千家說慚愧, 萬家說調數。倚門眼看鼻, 頻頻道且過。滿面着盡笑, 喝罵叫吾去又記得入堂求掛搭,嫌我太藍縷。 直堂與單位,知堂言不合。 未得兩日間,街頭行得匝。 復入悲田院,乞兒相混雜。 又記得幾年霜天臥荒草,幾夜月自絕倒。 幾日淋漓雨,古廟之中獨自坐。 受盡寒,忍盡飢, 未見些子禪,未見些子道。 賢哉翠虛翁,一見便憐我。 說一句痛處針便住,教我行持片餉間骨毛寒。 心花結成一粒紅,渠言只此是金丹。 萬卷經,總是閒。 道人千萬個,豈識真常道。 這些無蹺蹊,不用暗旗號。 也是難,八十老翁咬鐵盤, 也是易,一下新竹刀又利。 說與君雲遊今幾春,蓬頭赤毿瑉, 那肯教人識。[2]

人物簡介

祖籍福建閩清,生于海南瓊州。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12歲時舉童子科,作《織機》詩;才華橫溢,著作甚豐。

自幼從陳楠學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陳楠於羅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訣並五雷大法。

他曾雲遊羅浮、武夷、天台、廬山,閣皂等地,尋師訪友,學道修煉,經歷過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辛歲月。他在雲遊途中,先後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為徒。據稱『四方學者,來如牛毛『,影響日益擴大,自此打破自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的單傳歷史。旋即復歸武夷止止庵傳道授法,正式創立金丹派南宗。

十二歲舉童子科,諳九經,能詩賦,且長於書畫。遂篤志玄學,別家遍訪名師,苦志修煉,參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歸羅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後居廣東省海豐縣蓮花山得道,稱為瓊綰紫清真人。

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陳楠逝後,遊歷天下,後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其哲學引儒家理學入道,丹法道儒結合。

白玉蟾不僅對道學或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傾拜得五體投地,塑朱熹遺像,並給予以極高的評價:

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松竹,落日嗚蟬。 ——《誨瓊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議朱文公贊》

而且,他的《無極圖說》,與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交相輝映,他的著作中不僅吸收了很多程顥、陸九淵理學的思想和語彙,如「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同上,卷三《東樓小參》);而且,同樣吸收了大量理學家的思想資料和語彙,如「知止"、「道心」、「氣"、「精氣」等等。眾所周知蘇軾思想受老莊哲學、道家養生影響非常大,白玉蟾也深受蘇軾影響並把蘇軾當成本家。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可為了解蘇軾者也。[3]

人物生平

6歲喪父,母改嫁澄邁縣白家,改名白玉蟾(白出生時,母夢有白色蟾蜍入懷)。7歲能賦詩,12歲應童子科落第,漸厭惡科舉仕途。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16歲時離家雲遊,養真於儋州松林嶺。23歲隻身渡海到大陸各地求師。最後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師從道教南宗四世祖陳楠,盡得其道術。並遵師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訣」,創立道教南宗宗派。

嘉定年間(1208~1225年),詔入太乙宮中,為皇帝講道,被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後往來名山,行蹤莫測。紹定二年(1229年),卒於盱江(今江西省境內,一說卒於今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是海南歷史上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

著作

著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篡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白玉蟾詩,以明正統癯仙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集二卷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稱簡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萬曆藍格鈔《海瓊白真人文集》(簡稱明鈔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劉雙松安正堂刊《新刻瓊琯白先生集》(簡稱劉本),清乾隆刊《宋海瓊白真人詩文全集》(簡稱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時及新輯集外詩,另編為一卷。[4]

歷史評價

王弘誨在《張事軒集》:「吾鄉自丘文莊相、而白海瓊仙二先生詩文出,業已彪炳藝林,為後世經世之宗,後之作者不可及已。

唐順之《左編》:「蓬頭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情清爽。喜飲酒,不見其醉,出言成章,文不加點,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大字草書,視之若龍蛇飛動,兼善篆隸。」

中國歷史學家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道教南宗的建立,較晚於北宗,其創始者是南宗寧宗時代的白玉蟾……嘉定十年至十五年是白玉蟾的活動時期,道教南宗即創建於此時」。

參考資料

  1. 白玉蟾 古詩文網
  2. 「白玉蟾」詩詞全集 雲遊歌二首 詩詞名句網
  3. 白玉蟾簡介 國學薈網
  4. 白玉蟾 漢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