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紋銅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紋銅禁,又稱淅川出土銅禁,是春秋中期的青銅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出土,故稱。現藏河南博物院[1]。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重器。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通高28.8厘米,器身通長131厘米(長103),通寬67.6厘米(寬46),重94.2公斤。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銅禁由來

我國古代青銅器中有一種稱「禁」的案形器,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或宴餉時置放酒器的用具。東漢鄭玄在為《儀禮·士冠禮》作注時說:「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就是警戒飲酒者的意思。這其中還有一段歷史緣由。

文獻記載,商人嗜酒成風,到商紂王時期達到頂峰。紂王在國都附近的朝歌(今河南淇縣)修建了離宮別館,又作「酒池肉林」,日夜和他寵愛的妃子妲己以及一些貴族幸臣們酗酒玩樂。荒淫無度的侈糜生活導致了牧野之戰的徹底失敗,商王朝被崛起於西北地區的周武王所滅。西周建國後,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認為商亡國的原因之一就是商人嗜酒酗酒。西周王朝為維護其長期統治,堅決禁止周人酗酒。酒要飲,又不能失度,所以,就把這種盛放酒器的案形器叫做「禁」[2]

文物價值

我們知道,直到唐代的文獻中才出現了有關失蠟法的記載,因而有人就認為失蠟法來源於印度,雲紋銅禁的出現,將我國失蠟法出現的年代向前推進了1100年。正因為這件銅禁如此重要,200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淅川出土銅禁就位列其中,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3]

形體特徵

這件銅禁為長方體,銅禁的中心光滑平整。銅禁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纖細精緻,似焊無焊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透雕雲紋。

尤為壯觀的是,銅禁身周攀附着12條龍形怪獸,怪獸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嘴巴伸向銅禁中心;另外銅禁身下還有10個昂首前行的虎形足,承托起銅禁,相互輝映,使得整座銅禁看起來莊嚴神聖。

禁上面正中是一長方形平台,為放置器皿用的。禁身四周攀附有12個銅怪獸。怪獸有角,張口伸舌,凹腰,獸面狀,尾上卷,前爪攀附禁沿,後爪緊抓禁外壁,似欲吞飲禁上的美酒。禁下附虎足10個,虎昂首挺胸,凹腰揚尾,虎尾作管狀與禁下鉚釘相接以承托禁身。整個器物造型莊重而製作精美,實為一罕見的珍品。五層鏤空透雕的巧妙構思和精湛的鑄造工藝,實非一般鑄造方法所能鑄成。

背景信息

銅禁出土於淅川楚墓,同時出土的還有七件王子午鼎。王子午又被稱為王子庚,是曾經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莊王的兒子。他曾經擔任楚國令尹,也就是宰相。他屢次北伐東征,戰功顯赫,深受父親楚莊王寵愛,因而在死後以諸侯的級別禮葬,鼎和銅禁就是他的陪葬品。

這件銅禁出土之時已經受損嚴重,當中的案板破成了七八塊,河南博物院高級技師王長青帶領四位弟子,耗費四年時間,花費四萬元人民幣,將一堆銅梗和銅渣拼接修復而成一座精美壯觀的銅禁[4]

工藝特點

這件銅禁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其鑄造工藝之複雜,令人驚嘆不已。據研究,這件銅禁使用了失蠟法工藝[5],做法是,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而這件銅禁首先鑄造了254塊蠟模,然後再逐件焊接起來。

視頻

雲紋銅禁 相關視頻

鑒物識文第十二期:雲紋銅禁
尋寶中華丨世界最早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雲紋銅禁
霸氣十足的雲紋銅禁攀附着12條龍形怪獸,專家見此神物後嘆為觀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