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代史伶官傳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歐陽修寫的一篇散文,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嗚呼!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①,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②,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梁,吾仇也③; 燕王,吾所立④;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⑤——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⑥,請其矢; 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⑦,函梁君臣之首⑧,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⑨,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書》 曰: 「滿招損,謙受益⑩。」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11),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12),豈獨伶人也哉! 作《伶官傳》。

鑑賞

這是一篇夾敘夾議的優秀短文,選自歐陽修編撰的《五代史》,是作者為該書中《伶官傳》所作的序言。文章借用後唐興衰成敗的史實,深刻地闡明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理,被前人推崇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文章開篇,作者發筆雄健,以一語氣強烈的感嘆提出論點: 「嗚呼!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以下自然地引出一段發人深省的史實: 唐莊宗承文遺命,受矢藏於廟,發憤用兵,得勝告祖,重點顯示其極盛時期的 「意氣昂揚」之氣; 隨後筆鋒突轉,寫其兵敗出逃、君臣無策、束手待斃,尤其突出其窮途末路時「誓天斷髮」、「泣下沾襟」 的悲慘絕望,這一盛一衰、一強一弱、一興一亡,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作者故意避開事件發生的緣由,直接將兩個驚心動魄而又對比強烈的歷史畫面相提並論,其妙有二: 一可扣人心弦,從靈魂深處給人以震撼; 二可巧設懸念,埋下伏筆,為下文結論作鋪墊。「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兩句設問,聲壯氣盛,答案不容置疑地置於問句中,是不答之答之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自然之理也。」這是通過對上述史實的具體分析得到的結論,呼應首段論點,也是文章議論的中心。「非敗也,天亡我也!」 楚霸王的臨江悲嘆,傳達出英雄末路時的矜誇與執迷,而這裡作者打破陳舊的「天命」 觀,大膽立論,雖不能從社會發展的本質規律找出原因,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是難能可貴,歸因於人遠比歸因於天來得誠實與深刻。「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文章以沉鬱之句結尾,旨在向封建統治者提出警告,便於後人吸取教訓,不重蹈前車之覆轍,充分顯示了作者一腔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全文氣勢旺盛,曉暢自然。議論層層深入,鞭辟入裡; 敘事條理清晰,簡潔明快,多用感嘆句式與問句,抒情意濃。全文緊扣興衰之理展開,通過這一典型的歷史事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極其自然地推導出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加之文章語氣深沉凝重、音韻抑揚頓挫,使人如遭當頭棒喝,起到了深刻的警示作用。[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