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倍子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倍子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五倍子

【生境分布】

鹽膚木生於向陽山坡、溝谷、溪邊的疏林下或灌叢中;我國除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外,其餘各省區均有分布;主產於四川、貴州。青麩楊生于山坡乾燥處、灌木叢中;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紅麩楊生於向陽山坡、疏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或紅麩楊Rhus punjabensis Stew. var. sinica(Diels)Rehd.et Wils葉上的乾燥蟲癭。其蟲癭主要由綿蚜科昆蟲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Bell)、倍蛋蚜Melaphis peitan Tsai et Tang、蛋鐵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 Tsai etTang)等蚜蟲寄生而形成。按其外形不同,分為「肚倍」和「角倍」。

【藥材歷史考證】

五倍子的始載本草為《本草拾遺》。《本草圖經》曰:「今以蜀中者為勝。生膚木葉上,七月結實,無花。其木青黃色,其實青,至熟而黃。大奢如拳。內多蟲。九月采子,暴干。」並附有「洋州五倍子」圖。李時珍曰:「膚木,即鹽膚子木也。此木生叢林處者,五六月有小蟲如蟻,食其汁,老則遺種,結小球於葉間,正如蛄蜥之作雀瓮,蠟蟲之作蠟子也。

初起甚小,漸漸長堅,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狀圓長不等。初時青綠,久則細黃,綴於枝葉,宛若結成。其殼堅脆,其中空虛,有細蟲如蠛蠓。山人霜降前採取,蒸殺貨之。否則蟲必穿壞,而殼薄且腐矣。皮工造為百藥煎,以染皂色,大為時用。他樹亦有此蟲球,不入藥用,木性殊也。」根據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五倍子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1.鹽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2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及葉柄有葉狀翅;小葉7~13片,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瓣長約2mm,雄蕊伸出;雌花花瓣長約1.6mm,邊緣具細睫毛,子房卵形,花柱3。核果扁球形,直徑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直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2.青麩楊與鹽膚木主要區別特徵:葉軸無翅,小枝無毛;小葉片全緣,基部偏斜,小葉柄短而明顯。

3.紅麩楊與鹽膚木主要區別特徵:小枝被微柔毛;葉軸上部具狹翅,稀不明顯;小葉全緣,基部不偏斜,無小葉柄。

【藥材性狀鑑定】

肚倍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長2.5~9cm,直徑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質硬而脆,易破碎,斷面角質樣,有光澤,壁厚0.2~0.3cm,內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氣特異,味澀。角倍呈菱形,具不規則的角狀分枝,柔毛較明顯,壁較薄。

【藥材顯微鑑定】

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即生成藍黑色沉澱;另取濾液1ml,加10%酒石酸銻鉀溶液2滴,即生成白色沉澱。[1]

【採集加工】

秋季採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殺死蚜蟲取出,乾燥。

【飲片炮製】

敲開,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酸、澀,寒。歸肺經、大腸經、腎經。斂肺降火,澀腸止瀉,斂汗止血,收濕斂瘡。用於肺虛久咳,肺熱痰嗽,久瀉久痢,盜汗,消渴,便血痔血;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皮膚濕爛。內服:3~6g,水煎服。外用:適量。

【附註】

置乾燥處貯藏,防壓。

==參考資料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