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公祠內覓詩意(葉傳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公祠內覓詩意》中國當代作家葉傳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五公祠內覓詩意

因一首詩而再次訪問一處名勝古蹟,這種事情發生於古代,也發生於現代。

早在一九八九年,我就遊覽過海南五公祠。那次遊覽,五公祠留給我的總的印象是悠久的建園歷史、獨特的園林布局、規整的庭院空間設計以及質樸獨特的裝飾風格。之後,我出差海口辦事次數何止百次,但每一次來辦事,即使是在五公祠附近住賓館,我也無興趣去遊覽五公祠。直到二零零九年,我讀了詩人望坡居士的古體詩《沉思五公祠並序》,深深地被詩中真情所打動,我才有再次訪問的意念。從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九年,由於公務繁忙,再就是家裡百事纏身,我都沒有閒暇時間再訪五公祠,雖然如此,我還時常把《沉思五公祠並序》放在枕邊,臨睡前都翻開讀上兩句。說來也怪,當我讀到會心時,就念出聲來,內人不解何意,有時還說我是得了神經病呢。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七日上午,天空少雲,陽光燦爛,我再次拜訪了海口五公祠。這次訪問,我是帶着望坡居士的《沉思五公祠並序》而遊覽的。

好的。我們跟着詩人的思路來遊覽五公祠吧。

五公祠除了改建大門口和增加陳列室和亭子外,其他建築依舊。坐在五公祠前樹蔭里,我打開《沉思五公祠並序》中的序言,小聲地讀了起來。序言是這樣寫的:「五公祠者,海南規模最大、最為集中之歷史文化紀念勝地也。以東坡『指鑿雙泉』為依託,代有建制,漸成今日之規模。有蘇公祠、五公祠、兩伏波祠、龍王廟、學圃堂、觀稼堂等古蹟群,內涵豐富,可謂海南歷史文化厚重面之標幟。東坡貶儋,於瓊郡之郊發現雙泉,咫尺而異味,其味甘者至今不溢不減,即所謂浮粟泉者;另一泉因味有別,後遂無人問津,久而湮沒,乾隆時葉汝蘭為之建洗心亭,民國時朱為潮復建洗心軒,洗心泉由是得名。泉畔蘇公祠,祠前兩株老梅,少人注意者,實意味深長之景觀也。五公祠為紀念五公而立,唐相李德裕,『南宋四名臣』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皆貶海南之名賢,瓊人尊為五公以祠之。兩伏波者,西漢路博德、東漢馬援,先後以伏波將軍受命南征,東坡謂『皆有德於嶺南之民』,民間尊為伏波之神,『凡濟海者必卜焉』,歷史人物被神化,民間宗教之力也。龍王廟為佛教華化之產物,復含道教之色彩,內藏宋代銅佛,歷經元、明、清、民國,抗戰時期,日寇敗退時劫擄而去,至廣州倉惶棄之,後復歸於瓊;民間傳為當時銅佛落淚,寇不能移,因留中國。五公祠之建築即號為『海南第一樓』者,觀稼、學圃二堂翼衛左右。觀稼堂初為食源亭,後歷更制為觀稼亭、觀稼軒,至清修建時改為今名。學圃堂乃五公精舍之遺存,內藏古鐘,鑄於有明,島上最巨之銅鐘,瓊人之珍寶也。煌煌文物,盡在一區,人文奇觀,發人沉思。余遷瓊數年,多游於勝跡,往復徜徉,輒有所感,而為此詩焉。」

從這個序言中,我讀出了如下信息:其一,位于海口市的五公祠,自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於紹聖四年(1097)被貶來瓊,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內)留存遺蹟以來,宋、元、明、清及民國曆朝不斷在其周圍增建、重修古蹟,習慣上把這組古蹟群稱之為「五公祠」。它包括:海南第一樓(又稱五公祠)、學圃堂、觀稼堂、西齋(五公精舍)、東齋、蘇公祠、兩伏波祠、泂酌亭,浮粟泉、瓊園和新建的五公祠陳列館。其近千年的歷史,孕育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蘊藏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它是全面了解海南歷史、政治、文化發展的名勝古蹟。其二,五公祠歷經滄桑,其間毀了又修,反覆多次,文物被劫,後又神奇般歸還,令人感嘆不已。第三,詩人望坡居士多次游於五公祠,感觸頗多,才寫下這首詩的。

那麼,詩人望坡居士寫出的這首詩,效果怎麼樣?我們一起來讀這首詩吧。

「煙島孤懸地,蘇子三年居。滄海接地脈,鴻蒙破荒蕪。遂令鄒魯風,弦歌漸海隅。鴻飛留泥爪,成此祠一區。周遭立廣廈,紅牆掩清虛。撫跡流連久,暝坐沉思餘。雙泉近咫尺,東坡辨澠淄。自江徂南海,浩然未有私。一泉長清冽,其味甘如飴。一泉味有別,可以濯我緯。天下無正味,甘苦固其宜。適口與洗心,哲人動藻思。誰想百年後,一泉永相遺。萬物秉至性,天地造化奇。堂前梅花落,明月一笑之。寒梅凝冰雪,朔氣鑄幽姿。何為遷南州?似遣先生儀。先生早羽化,千載立孤祠。歲歲消炎署,年年空老枝。榮辱無南北,芸芸爾不知。手摘青梅小,默念先生詩。味在酸咸外,莫笑梅花痴。俯仰碧雲天,窮達幾微間。兩代為忠良,一朝遭權奸。歷盡萬般苦,千年轉不單。五公共一祠,正氣薄雲端。德齊潤物雨,操共出泥蓮。百姓同敬愛,名士齊仰觀。吾今居南溟,三歲愧素餐。舉酒酹先哲,得失莫須嘆。海上舊傳聞,大漢兩將軍。功德被南國,力能伏波神。來往渡海客,祝禱靈驗真。千年滄桑變,雲帆換巨輪。水上穩如山,乘者樂無垠。近世生態壞,災難頻相因。一旦風波起,勝過萬馬軍。世如不警醒,香火空勞神!中華八年辱,銅佛記憶深。生在大宋朝,五代唱德音。香煙受黎母,鍾罄祈甘霖。邦國貧且弱,遂遭夷狄侵。龍王可奈何?寶島霧沉沉。生民踐鐵蹄,萬劍穿佛心。已而被劫掠,鉛淚滿衣襟。所幸旋天日,復歸舊叢林。佛祖豈有法,法寶在同衾。海外第一樓,古今一望收。學圃與觀稼,左右競風流。觀稼意為何?民天示千秋。溫飽身自安,富足禮自修。炎洲久荒廢,蘇子始離憂。苦口齊黎漢,勸農鞭春牛。漸使游手客,相率趨田疇。學子宜先知,為官道始周。觀稼知民苦,君子心悠悠。銅鐘鑄瓊島,巨製稱絕倫。蒲牢為紐系,八卦飾周身。銘文記歲月,已近六百春。鍾邊長久立,猶聞古音醇。迴風盪邊城,平安報晨昏。青衿聲朗朗,先聖語諄諄。居安思憂患,臨川嘆流津。宜在學圃堂,世世警後人。」

反覆誦讀此詩,我的第一感覺是:我被詩人的真情打動,也被詩人展示出來的才華所折服了。

詩人望坡居士能寫出這首詩,首先是其選擇最有滋味而又能充分表達豐富內涵的體裁,即五言古體詩。在望坡居士之前,有很多人就以詩詞等形式寫過五公祠,但大多數詩詞寫得一般化,體裁、內容雷同,沒有鮮活的語言,藝術感染力很差。而望坡居士勤奮好學,他全面地學習並懂得詩詞寫作要領,故能靈活地以五言古體詩這種形式來寫五公祠,把內涵豐富的五公祠完整而形象地呈現出來,讓千萬讀者感知詩的形式之美。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並成為正宗的詩歌體裁。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篇幅可長可短,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藝理論家鍾嶸在《詩品》中指出:「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古代這類詩歌的代表作品是:曹植的《贈白馬王彪》,阮籍的《詠懷》,陶淵明的《還舊居》,李白的《月下獨酌》,等等。由此可見,要把詩詞寫好,讓人過目不忘,靈活選用體裁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其次,詩人望坡居士善於觀察,以獨特眼光發現美的物象。正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泉畔蘇公祠,祠前兩株老梅,少人注意者,實意味深長之景觀也。」梅蘭竹菊,歷來被比喻為四君子。祠前兩株老梅,一般人是不會去細心觀察的,只有飽讀詩書者才能見而觀之、觀而思之、思而敬之。正因如此,詩人望坡居士才把這一景觀寫進詩中,讓讀者來一起分享意象蘊含的哲思之美。「萬物秉至性,天地造化奇。堂前梅花落,明月一笑之。寒梅凝冰雪,朔氣鑄幽姿。何為遷南州?似遣先生儀。先生早羽化,千載立孤祠。歲歲消炎署,年年空老枝。榮辱無南北,芸芸爾不知。手摘青梅小,默念先生詩。味在酸咸外,莫笑梅花痴。」當你反覆誦讀這幾句詩,眼前就浮現出那迎風斗雨雪的寒梅形象,就看到獨自笑傲天地間的潔白無瑕的梅花,就情不自禁地為梅花歌之舞之手之蹈之。詩人望坡居士分明是在為君子點讚啊!

第三,詩人望坡居士善於從文物中挖掘其含義,把家國情懷傳達給讀者,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詩中,最有意思的是銅佛被劫後又歸還:「中華八年辱,銅佛記憶深。生在大宋朝,五代唱德音。香煙受黎母,鍾罄祈甘霖。邦國貧且弱,遂遭夷狄侵。龍王可奈何?寶島霧沉沉。生民踐鐵蹄,萬劍穿佛心。已而被劫掠,鉛淚滿衣襟。所幸旋天日,復歸舊叢林。佛祖豈有法,法寶在同衾。」讀這樣的詩句,讓人聯想到國弱被挨打的慘痛的歷史來,不禁使人淚目。清代後期,落後被挨打,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許多珍貴文物被侵略者劫擄,至今還有寶物未歸還者;日軍侵略,殺我同胞,劫我貴重文物,至今不歸還者不在少數。想到這些,就叫人心痛不已。讀這樣的詩句,我們在痛恨侵略者的同時,也沉入深深的思考:國弱被人欺;國強家安寧,這是多麼深刻的歷史教訓啊!

詩人望坡居士創作的《沉思五公祠並序》,在讓讀者分享發現之美、哲思之美、真情之美的同時,引導讀者對慘痛歷史去進行思考,可謂是五公祠詩詞作品中的佳作。此詩獲得二零零九年海南省詩歌大獎賽舊體詩一等獎,可謂實至名歸也。《沉思五公祠並序》內涵十分豐富,又豈是幾篇短文所能寫透?今天,我再次遊覽五公祠,跟隨詩人的腳步去尋覓詩意,得到美的享受,沉思歷史遺韻,這才是最重要的。

走出五公祠,一陣清風吹來,我感覺腳步更輕鬆了。我回頭仰望着五公祠高高的綠樹,不由大聲地誦讀起五言古詩《沉思五公祠並序》來…… [1]

作者簡介

葉傳雄(1959.5~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黎族。字含章,號黎山處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