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味子(學名: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
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
除去果梗及雜質。[1]唐等《新修本草》載「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
都有鹹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分為南、北二種。古醫書稱它荎蕏、玄及、會及,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藥,
能滋補強壯之力,藥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與瓊珍靈芝合用治療失眠。
形態特徵
落葉木質藤本,除幼葉背面被柔毛及芽鱗具緣毛外余無毛;幼枝紅褐色,老枝灰褐色,
常起皺紋,片狀剝落。葉膜質,寬橢圓形,卵形、倒卵形,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3)5-10(14)厘米,寬(2)3-5(9)厘米,
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上部邊緣具胼胝質的疏淺鋸齒,近基部全緣;側脈每邊3-7條,
網脈纖細不明顯;葉柄長1-4厘米,兩側由於葉基下延成極狹的翅。雄花:花梗長5-25毫米,
中部以下具狹卵形、長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紅色,6-9片,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
長6-11毫米,寬2-5.5毫米,外面的較狹小;雄蕊長約2毫米,花葯長約1.5毫米,無花絲或外3枚雄蕊具極短花絲
藥隔凹入或稍凸出鈍尖頭;雄蕊僅5(6)枚,互相靠貼,直立排列於長約0.5毫米的柱狀花托頂端,形成近倒卵圓形的雄蕊群;
雌花:花梗長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圓形,長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圓形或卵狀橢圓體形,
柱頭雞冠狀,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屬體。聚合果長1.5-8.5厘米,聚合果柄長1.5-6.5厘米;小漿果紅色,
近球形或倒卵圓形,徑6-8毫米,果皮具不明顯腺點;種子1-2粒,腎形,長4-5毫米,寬2.5-3毫米,
淡褐色,種皮光滑,種臍明顯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華中五味子 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常被誤認為本種作為中藥五味子代用品。
除花特徵外,本種的葉通常中部以上最寬,葉背側脈及中脈被柔毛;外果皮具不明顯的腺點,種子較大等可以識別。
生長環境
五味子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長在山區的雜木林中、林緣或山溝的灌木叢中,纏繞在其它林木上生長。
其耐旱性較差。自然條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濕度均衡適宜的土壤上發育最好。
分布情況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山東。生於海拔1200-1700米的溝谷、溪旁、山坡。也分布於朝鮮和日本。模式標本采自於我國東北部。
主要價值
為著名中藥,其果含有五味子素(Schisandrin C23H3206)及維生素C、樹脂、鞣質及少量糖類。有斂肺止咳、滋補澀精、止瀉止汗之效。
其葉、果實可提取芳香油。種仁含有脂肪油,榨油可作工業原料、潤滑油。莖皮纖維柔韌,可供繩索。
藥用價值
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治肺虛喘咳,口乾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①《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②《別錄》: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
③《日華子本草》: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④李杲: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
⑤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壯水鎮陽。
⑥《本草蒙筌》:風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
⑦《本草通玄》:固精,斂汗。
斂肺止咳:用於肺腎兩虛之虛咳、氣喘,常與補腎藥合用。
澀精止瀉:用於遺精、久瀉。治遺精常配桑螵蛸、煅龍骨;治久瀉常配肉豆蔻、芡實。
生津斂汗:用於陰液不足之口乾渴、盜汗,常配麥冬、生牡蠣。
凡一切氣血耗散之休克、虛脫,皆可配補藥用之。
參考來源
- ↑ [http://www.1qibi.com/food/food_introduce.php?id=1235124 【五味子】介紹, 五味子優點、缺點,五味子怎麼樣-食材介紹-食材大全-食材比較-一起比], 一起比,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