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四斷想(聞一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四斷想》中國現代作家聞一多寫的詩。

作品欣賞

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

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

擠是發展受到陰礙時必然的現象,而新的必然是發展的,能發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遠是革命的,革命永遠是青年的。

新的日日壯健着(量的增長),舊的日日衰老着(量的減耗),壯健的擠着衰老的,沒有擠不掉的。所以革命永遠是成功的。

革命成功了,新的變成舊的,又一批新的上來了。舊的停下來攔住去路,說:「我是趕過路程來的,我的血汗不能白流,我該下來舒舒服服。」新的說:「你的舒服就是我的痛苦,你耽誤了我的路程」,又把擠掉,……如此,武戲接二連三的演下去,於是革命似乎永遠「尚未成功」。

讓曾經新過來的舊的,不要只珍惜自己的過去,多多體念別人的將來,自己腰酸腿前,?喜歡?耍?透先謾?「功成身退」,不正是光榮嗎?「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也是古訓啊!

其實青年並非永遠是革命的,「青年永遠是革命」這定理,只在「老年永遠是不肯讓路的」這前提下才能成立。

革命也不能永遠「尚(www.unjs.com)未成功」。幾時舊的知趣了,到時就成功身退,不致陰礙了新的發展,革命便成功了。

舊的悠悠退去,新的悠悠上來,一個跟一個,不慌不忙,那天歷史走上了演化的常軌,就不再需要變態的革命了。

但目前,我們還要用「擠」來爭取「悠悠」,用革命來爭取演化。「悠悠」是目的,「擠」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於是又想到變與亂的問題。就是悠悠的演化,亂是擠來擠去的革命。若要不亂擠,就只得悠悠的變。若是該變而不變,那只有擠得你變了。

子大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古訓也發揮了變的原理。 [1]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中。1923年9月7日,聞一多詩集《紅燭》出版。

聞一多先生更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自從1932年到清華任教後,開始潛心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對《詩》、《周易》、古代神話、《莊子》、楚辭、金石、甲骨文以及唐詩等均有很深的研究,並著有《天問疏證》、《九歌·九章解詁》、《離騷解詁》、《詩經新義》等書。他對《周易》《詩經》《莊子》及楚辭的研究,被郭沫若先生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2]

1944年加人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委,經常參加進步的集會和遊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憤怒斥責國民黨暗殺李公朴的罪行,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3]

他的詩歌非常有意思有韻味,因為他提出了「三美」主張。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詩歌具有音樂韻律美是比較常見的說法,可何為繪畫美和建築美呢?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儘量地去表現更多的顏色;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每一節音尺數量應該相等。正是這樣嚴謹而又苛刻的藝術標準,才造成出了聞一多這一首經典的《死水》。[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