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柳先生傳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作者真實的自我,表現其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展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原文

陶淵明〔魏晉〕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裡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為他的住宅旁邊種着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裡貧窮常常不能得到滿足。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空空蕩蕩,遮擋不住風雨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這話大概說的就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贊語。

  正文部分又可分為四小節。第一節自開頭至「因以為號焉」,交代「五柳先生」號的由來,開篇點題。「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文章開頭第一句,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不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貫,「亦不詳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姓埋名的人。晉代是很講究門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這種風氣背道而馳,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隱士。「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就這樣隨便地取了一個字號。五柳先生不僅隱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視姓字,用莊子的話說,「名者,實之賓也」,本就無關緊要。但他看中五柳樹的原因也許五柳先生宅邊並無桃李,只有這麼幾棵柳樹,這與後面所寫「環堵蕭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簡陋,生活貧窮,這五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的色彩。以五柳為號也就顯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節自「閒靜少言」�至「欣然忘食」,寫五柳先生的稟性志趣。接着寫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五柳先生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着喋喋不休。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五柳先生沒有志趣。但這一節主要是寫其「好讀書」而善讀書。但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與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有關。五柳先生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和那個時代的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節自「性嗜酒」至「不吝情去留」,寫「五柳先生」的飲酒嗜好。作者強調他的嗜酒是出於天性,而非門閥之士的放蕩縱酒,自我麻醉。但嗜酒與家貧又是矛盾的,他不慕榮利,不能擺脫貧困,便「不能常得」到酒。這說明他不因嗜酒而失節。至於親友請他吃酒,他卻毫無拘束,一去即飲,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與認真,並沒有當時所謂名士的虛偽與矯情。飲酒是他在那種時代環境裡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四節自「環堵蕭然」至「以此自終」,寫「五柳先生」的安貧與著文。他雖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卻安然自得。這正是他安貧樂道的表現。而「常著文章自娛」,不入塵網,則是他讀書「每有會意」的結果。並且,「忘懷得失」又是他「不慕榮利」的性格使然。這些既與前文相照應,又收束了全篇。

  對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敘述以後,第二部分文章結尾也仿史家筆法,加個贊語。這個贊語的實質就是黔婁之妻的兩句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兩句話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陶淵明正是通過五柳先生「頗示己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後有兩句設問的話:「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既表達了他對上古社會淳樸風尚的嚮往之情,又說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理想的隱士。同時也是對世風日下的黑暗現實的針砭與嘲諷。

創作背景

  對於《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年份一般有作於少年和作於晚年兩種說法。王瑤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的敘述認為,《五柳先生傳》作於太元十七年(392年)陶淵明為江州祭酒以前。清代學者林雲銘推測這是陶淵明辭官後所作。

簡析

  《五柳先生傳》是一篇散文。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作者真實的自我,表現其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展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此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當;採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行文簡潔,絕無虛詞矜譽。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一說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說江西宜豐人,東晉末到南朝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