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棵樹(葉青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棵樹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五棵樹》中國當代作家葉青才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五棵樹

鄰居新樓和王步文故居之間的塘埂西側,矗立着五棵巨大的櫟樹。這一排大樹幾乎已經成了該故居的標誌,遠遠看去,最為顯眼。它們歷經了多少年的風雨滄桑,仍然堅挺,偉岸,活力四射。

導遊說,樹是好東西,不獨這五棵大樹,你看屋前屋後、左左右右都是樹。我們這才發現周圍的確滿是毛竹、香椿、樟樹、松樹和其他一些雜木。故居掩映在青蔥翠碧中,牆垣雖斑駁了,有些頹敗了,然而仍不失一處安恬寧靜的鄉村佳處。1931年5月31日,王步文從安慶飲馬塘監獄被帶出,就義於安慶北門外刑場,時年33歲。同年6月,靈柩安葬在安慶。抗戰勝利後,其兄將骨骸運回家鄉資福,1965年9月安葬於岳西縣大別山烈士陵園。斯人雖逝,風貌長存。這故居一棵棵參天大樹,無不是烈士們風骨宛然,氣節長青的形象標誌。

脊樑是不倒的,民族的脊樑昭示後人。據史料記載,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岳西縣就犧牲了38721人。老區人民就如這滿山的松杉檜櫟,既砍不完,也燒不光,倒下去的是橋樑,挺立的是脊樑。倘若你撰一部革命英雄譜,我以為步文故居門前的五棵樹作為封面圖案,是最好不過的了。

離開塘坳,去步文希望小學,接下來我們要傾聽的是孩子們合唱的春天的歌謠…… [1]

作者簡介

葉青才,中國作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中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