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甲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甲隧道
奇萊引水隧道示意圖
圖片來自台電月刊

五甲隧道位在臺灣花蓮縣秀林鄉。該隧道由台灣電力公司奇萊引水工程中,為通達木瓜溪[1] 上游支流,林溪檜溪攔水壩所施作的隧道,原由台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所管轄,目前該隧道因上方五甲崩山山體滑動影響,隧道結構已變形崩塌無法通行廢棄至今。

沿革

興建計畫

五甲隧道是台灣電力公司於民國66年(西元1977年)所推動的「木瓜溪水力發電擴建工程」中,「奇萊引水計畫」的一項工程,這座隧道坐落在奇萊引水工程施工道路,奇萊路的17.25公里處,並穿越上方的五甲崩山後,通達至更深山的林溪壩檜溪壩。隧道全長為1,700公尺。

動工

五甲隧道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8月開始動工後,共有兩個施工斷面,分別從隧道上口與隧道下口向內開鑿。當時洞口多次發生坍方,導致工程進度嚴重落後。經由台電工程師前往會勘後,乃決定將隧道改線,隧道下口移至奇萊路20.231公里處,使得隧道總長縮短成603公尺,原隧道段的路段改為露天開挖路基,以降低隧道坍方的風險。

當隧道向內開鑿至320公尺處時,因隧道上方岩質極度惡劣,施工人員改採用底導坑工法開鑿隧道,原先使用4吋H型鋼材的支保,因不堪上方土石擠壓導致嚴重變形,改採用更粗的6吋鋼材支保以及隧道底部加上支撐橫樑來支撐隧道結構。

完工

五甲隧道於民國70年(西元1981年)1月24日,全線完工通車。由於該隧道所在之地質結構惡劣,導致施工期間發生多次矢板斷裂、支保變形扭曲,以及抽心等嚴重問題,使得長度僅約603公尺的隧道,卻耗費了2年6個月才完工啟用。

民國70年(西元1981年)5月,由於梅雨季節影響,導致五甲崩山於6月4日發生大規模崩塌意外。連帶的,使下方完工不到一年的五甲隧道上口遭土石壓毀。隧道上口起向內約有300公尺的路段也被坍方的土石壓毀,部分路段更是土石沖刷掏空後,結構墜落至山谷間的木瓜溪中,受損狀況已達到無法復原的程度。

台電工程人員會勘後決議,除持續觀察災變後的地質變化外,另將隧道492公尺處、390公尺處,以及305公尺處的隧道襯砌截斷,以免其餘仍尚好的隧道結構受到崩塌的影響。

由於五甲隧道是通往更上游林溪壩以及檜溪壩的重要通達道路,因此台電工程師開始進行隧道改線的作業。而原本台電工程師認為,為詳細的調查發生大規模坍塌的原因,因此認為須做更詳細之地質鑽探調查。然而五甲隧道崩塌之地區為崇山峻嶺,如進行詳細之地質探勘,恐緩不濟急,並且勢必影響奇萊引水工程的整體施作進度,因此最終決議,以原始的地質鑽探資料及路線調查結果來施作改線工程。

改線工程經測定完成後,分別由新上口,以及原隧道截斷處開挖。新隧道沿線之地質多屬於黑色片岩紋理及分布幾與隧道平行,加上岩質鬆軟透水性大等因素,因此隧道改線開挖時,以新奧工法全斷面鑽炸施作。且隧道全線之洞壁敷設混凝土襯砌以保護隧道結構。

隧道現況

五甲隧道改線工程完工後,上方之五甲崩山仍持續的走山滑動,導致五甲隧道最終變形坍塌而廢棄使用。

台灣電力公司也將前往林溪壩、檜溪壩之維護通達方式改為在奇萊引水隧道末端的龍溪壩將奇萊引水隧道上段的檜溪壩、林溪壩以及奇萊壩取水口的閘門透過光纖網路遠端遙控依序關閉。並將位於天長壩附近的緊急排砂道(7號橫坑)排水門開啟,讓引水隧道內的餘水排放淨空後,工程人員再藉由這條控制廊道進入引水隧道騎乘電動機車或徒步方式,以避開坍塌廢棄的五甲隧道前往檜溪壩、林溪壩進行簡易維修及進水口閘門耙污,奇萊壩部份因道路尚存在,因此可經過奇萊路直接前往。

隧道資訊

  • 總長:735.92公尺(改線),603公尺(舊線)
  • 寬度:2.9公尺
  • 高度:3.5公尺
  • 半徑:1.81公尺
  • 結構:混凝土襯砌
  • 類型:倒D型

參考文獻

  1. 木瓜溪發現台灣火刺木 闢復育基地,聯合新聞網,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