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邪篇第二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邪篇第二十

【題釋】

五邪是指五臟的邪氣。本篇討論的是邪氣侵入五臟後出現的常見症狀以及針刺方法,故篇名"五邪"。

【原文】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湧泉、崑崙,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釋義】

[1]

病邪在肺,則表現為皮膚疼痛,惡寒發熱,氣逆而喘,出汗,劇咳引動肩背作痛。治療時應取胸部中、外側的腧穴,以及背部的第三胸椎旁的腧穴,進針之前先用手快速的按壓,患者有了舒適感以後再進針。取缺盆正中間的天突穴,以散解肺中的邪氣。

病邪在肝,表現為兩脅疼痛,中焦脾胃寒氣偏盛,肝藏血,肝病則瘀血留滯體內,肝氣不足以養筋,會出現小腿筋脈抽掣的現象,關節時有腫痛。治療取足厥陰肝經的滎穴行間穴引氣下行,以緩解脅痛;補足三里以溫中焦脾胃,並針刺本經的絡脈以除其中的瘀血,並刺雙耳間的青絡,可以緩解掣痛的症狀。

邪氣在脾胃,表現為肌肉痛,如果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胃腑陽熱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熱、消食善飢;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會脾氣虛寒,而出現腸鳴腹痛的症狀;如果陰氣和陽氣都有餘,就會表現為邪氣偏盛;陰陽都不足,就表現為正氣不足,而病發寒熱。但不論是寒是熱,都可以針刺足陽明經的足三里穴進行調治。

邪氣在腎,表現為骨痛陰痹的病證。陰痹,就是身痛而無定處,即使用手按壓也不能確定疼痛的部位,腹脹滿,腰酸痛,大便難,肩、背、頸、項都出現屈伸不利的疼痛,有時感到眩暈。治療取湧泉、崑崙穴,如有瘀血的現象則針刺出血。

邪氣在心,表現為心痛,情緒悲傷,時有眩暈甚至昏仆,治療時根據其陰陽氣血的有餘和不足,來確定如何取本經的腧穴用補虛瀉實的方法進行調治。

【按語】

[2] 文中對於肺、肝、脾、腎四髒的病證、病機和治療都進行了比較系統、詳細的論述,但對於心的治療,只是提出了"隨證取穴"的觀點,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心的病變一般都認為表現在心包絡上,而非心本髒的病證,因此一般很少論及具體的心病的治療方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