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音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音橋

中文名;五音橋

地理位置;河北省遵化縣

長度;110.60米

寬度;9.10米

欄板數量;126塊

特點;用石塊敲擊,會發出不同的音樂

五音橋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在今河北遵化縣,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順着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包羅中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以獲得最佳效果。

概述

五音橋,位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上,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陵地——清東陵,園區中從各陵寢的建築的用材做工、裝飾配置等方面,處處對應了清代的經濟由盛到衰的歷史,從藝術作品選用的題材中,深刻反映了清代文化的風貌。「七孔五音橋」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樑。[1]

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着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位置

五音橋在清東陵的神道上。清東陵坐落在河北遵化市西部馬蘭峪。東陵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個皇帝的陵墓。慈禧太后的陵寢也在這裡。陵墓建築群氣勢磅礴,巍峨肅穆。

氣候

河北屬於溫帶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本省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乾濕期明顯,具有冬季寒冷乾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變,乾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的特點。省內總體氣候條件較好,溫度適宜,日照充沛,熱量豐富。

景區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於瑞山主峰南麓,背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主軸線上。後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於定鼎之初,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並未急於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後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該陵是清朝統治者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模宏大,氣勢恢弘。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資布置着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築,用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築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並將山川形勝納於景框之中,作為建築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了"駐遠勢以環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感受。由於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的一些明代建築的材料和構件。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從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萬佛園

萬佛園即燕山塔陵,是經國家民政部、國家文物局批准,由香港宣威集團與遵化市民政局合作興建的。始建於1997年,占地448畝,總投資2.6億元,是我國唯一坐落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清東陵風水牆之內的花園式林園,其風水與清東陵一脈相承。因該建築位於燕山腳下,具有陵墓性質,得名燕山塔陵。後有多座佛像建成,又稱萬佛園。這裡結合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及佛學、道學、儒學與現代園林藝術,是集人文景觀、旅遊、參學為一體的勝地。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於唐山遵化馬蘭峪清東陵昌瑞山腳下,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該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築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台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如龍,盤曲有情。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築規模稍遜於孝陵,建築規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如聖德神功碑亭內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另外還摒棄了屍體火化入葬的傳統而改為土葬。景陵的建築風格及喪葬形式大多為後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聖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興建的,用以彰揚先皇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是後世研究康熙朝歷史的珍貴史料。

相關視頻

中國的十大名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