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井田可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井田可復》選自元末明初劉基創作的筆記--《郁離子》第九卷。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1]

原文

或問於郁離子曰:「井田可復乎?」郁離子曰:「可。」曰:「何如其可也?」曰:「以大德戡大亂則可也。夫民情久佚則思亂,亂極而後願定。欲謀治者必國民之願定而為之制,然後疆無梗,猾無閭。故令不疚而行。」請問之,曰:「天下之宴安也,人不嘗苦辛,不知亂之無所容其身,而易於怨上。故一拂其欲,則憤激而思變,有從而倡之,亂斯作矣。是故老成之人慎紛更焉,非為苟也,畏未得其利而先睹其害也。故民猶也,廄牧以安之,豆粟以飫之,旦而放之,莫不振鬣而奔,牝鳴而牡應,嘶馳騠突,惟意所如,不可逐而馽也,及其負鹽車,歷羊腸,流汁踠足,飢不得秣,倦不得息,逾數百千里而歸,望皂櫪如弗及,見圉人而敂沫,則雖鞭之使逸,否矣。及此而調之,其有不服者乎?是故聖人與時偕行,時未至而為之,謂之躁;時至而不為之,謂之陋。今民風不淳,而古道之廢興,欲不欲者各半。故以大德戡大亂,則井田亦可復也。」

譯文

有人向郁離子問道:「井田可以恢復嗎?」郁離子說:「可以。」那人又問:「為什麼說它可恢復呢?」郁離子說:「以大德平定大亂是可能的。百姓的性情長久安逸了就想亂,亂極了而後又願意安定。想謀治的人必須順乎百姓願意安定的心愿制訂法度,然後疆土無阻塞,擾亂無空隙,因此政令下達,不用憂慮就能實行。」那人向他請教,郁離子說:「天下逸樂時,人不吃苦辛,不知道世亂使他無處容身,並容易對上怨恨。所以一觸動他的欲望,就激憤而思變,有追隨並提倡的,動亂就發生了。所以老成的人對紛亂變更很謹慎,決不隨便苟同,害怕沒得到好處而先見到害處。因此百姓就像馬一樣,在馬廄里餵養使它安定,用豆粟使它飽食,一旦放了它,無不振而狂奔,母馬嘶鳴而公馬應和,由它隨心所欲,不可追擋和阻拉。等到它拉着鹽車,經過羊腸小路,流汗屈足,飢不得草料,倦不得休息,越過千百里而返回,希望見到槽廄而得不到時,見了養馬人就嗑齒吐沫,這樣即使用鞭子抽打它,讓它跑也跑不動了。到了這個時候再調治它,哪有不服的呢?所以聖人與時機共行。時機不到而去做,叫做急躁;時機已到,而不去做,叫做愚陋。現在民風不淳,而古道的廢興,想的和不想的各占一半。所以憑大德平定大亂,那麼井田也就可恢復了。」

寓意

制定法令應順民心,合民意,順勢而為。如果不體察民情,不了解民意,則法愈多而事愈繁。把握時機,恰到好處,才能令天下安定。

作者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2]

視頻

井田可復 相關視頻

來聽劉伯溫《郁離子》中「道士救虎」的故事!漲知識
陳勝華轉述<郁離子>新書發布

參考文獻

  1. 劉基主要著作,文學360, 2020-04-20
  2. 揭秘大明王朝第一謀臣劉伯溫 ,搜狐,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