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亞 |
亞,漢語常用字,讀作yà,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正視的族徽和俯視的祭壇形,後來引申為僅次一等。《說文解字》認為是「醜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亞
拼音; yà
外文名稱; Asia; second
注音; ㄧㄚˋ
漢字結構
單體結構 亞,象形字,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平面圖。在甲骨文和商代金文里,"亞"字的形體便是"十"字輪廓的雙鈎線,有表示"祭祀之地"(祭壇)的形意。
周代早期的金文(圖C、圖3,見"父辛簋"。簋,guǐ,讀鬼。古代盛食物的圓口兩耳的食器),"亞"的形體開始訛變, "十"字四邊的端線突出來了,裡面轉角的地方也變圓了。
這個象形字,發展到秦代小篆)階段,訛變更大。於是,漢代隸書相沿小篆發展為,以後又楷化為圖。
隋唐時代,出現了"亞"的草書。因為"亞"字的筆畫繁多(十畫),筆道彎彎曲曲,書寫很不便捷;所以便用草書楷化法把"亞"簡化為今天的簡體字"亞"(圖H),只有六畫,書寫也方便得多。但再也看不出原來是"十"字形的輪廓了。
本義是正視的族徽和俯視的祭壇形。
《說文解字》:"亞,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為次弟也。
""亞"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多作族名或表示位次,而無"醜陋"之義,據此則《說文》之說不確,然"丑"在典籍中多表示"儔類"的意思,與所引賈侍中之說暗合,又與甲骨文中的用法相近。[1]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第十四下】【亞部】
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為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衣駕切。
說文解字注 【卷十四】【亞部】
丑也。
註: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故《詛楚文》"亞駞",《禮記》作"惡池"。《史記》盧綰孫他之封"惡谷",《漢書》作"亞谷"。宋時玉印曰"周惡夫印",劉原甫以為即條矦亞父。
象人局背之形。
註:像醜惡之狀也。
衣駕切。
註:古音在五部。
賈侍中說:以為次弟也。
註:別一義。《易・上系》(《易・繫辭上》):"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荀爽"惡"作"亞",云:次也。《尚書大傳》:"王升舟入水,鼓鍾惡,觀台惡,將舟惡。"鄭註:"惡,讀為'亞'。亞,次也。"皆與賈說合。
凡亞之屬皆從亞。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部】
《唐韻》、《集韻》並衣駕切,鴉去聲。《說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爾雅・釋言》:亞,次也。《蜀志》:諸葛亮管蕭之亞。
又《增韻》:少也。《廣韻》:就也。
又姻亞,壻之父曰姻,兩壻相謂曰亞。《詩・小雅》:瑣瑣姻亞,則無膴仕。別作"婭"。
又《集韻》、《正韻》並於加切,音鴉。《前漢・東方朔傳》:伊優亞者,辭未定也。
又趙古則曰:物之岐者曰亞。俗作"丫"、"椏"。
又《正韻》:烏落切。《正訛》:與"堊"同,塗飾牆也。
又與惡同。《史記・盧綰傳》:綰孫他人封亞谷侯。《漢書》作"惡谷"。《語林》:宋人有獲玉印,文曰"周惡夫印"。劉原父曰:漢條侯印,古"亞"、"惡"二字通用。
又與"滹"通,滹沱。《禮・禮器》作"惡池"。《秦・詛楚文》作"亞駝"。
又與"稏"通,稻也。《韻會》"䆉稏"通作"罷亞"。
又《郝敬讀書通》"壓"通作"亞"。杜甫"上巳宴集詩"(《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花蕊亞枝紅。又"入宅詩"(《入宅三首》):花亞欲移竹。並與"壓"同。
《字彙》正訛云:"亞"本塗飾字,余皆借義,既為借義所奪,小篆遂從土作"堊"字,又從心作"惡"字以別之。亞、堊、惡本一字,《秦・詛楚文》以"亞駝"代"滹沱",則因聲借用明矣。◎按:《字彙》說是,但俗既習用借義已久,姑載本義於後,以備一字原委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