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如何入侵土耳其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亞歷山大入侵土耳其 |
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如何入侵土耳其的1859~1863年間,俄國侵略軍在錫爾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一帶進行頻繁的軍事「偵察」,攻占和破壞浩罕邊境的堡壘,不斷縮短錫爾河碉堡線和西伯利亞碉堡線之間500多公里的缺口。1860年齊麥爾曼上校率領2000人從維爾內堡出發,於8月26日攻占了托克馬克(附近就是著名的碎葉),9月4日攻占了皮什佩克(比什凱克今吉爾吉斯共和國首都蘇聯時期的伏龍芝)。[1]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俄國農奴制改革。資產階級要求開拓商品輸出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市場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俄軍在1863年完成了對高加索的軍事征服,鎮壓了波蘭1863年起義,深入中亞的條件已經成熟。1863年12月20日,亞歷山大二世發布了聯接東西碉堡線以便深入中亞的動員令。1864年夏,切爾尼亞耶夫上校率領2500人從維爾內堡出發,於6月16日攻占奧列·阿塔要塞。另一方面,維列夫金上校率領1200人從彼得羅夫斯克出發,於6月25日攻占伊斯蘭教在中亞的聖城土耳其斯坦(突厥斯坦)。為了實現聯接碉堡線的計劃,7月底,沙皇政府決定建立「新浩罕線」,該線由楚河到錫爾河的陽尼·庫爾乾的全部堡壘組成,新晉升少將的切爾尼亞耶夫任司令。切爾尼亞耶夫立即進攻浩罕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奇姆肯特,被浩罕汗國的攝政大毛拉阿利姆庫里(艾力木庫爾汗)擊退。但他在這年10月初乘阿利姆庫里撤離之機攻陷該城,從而實現了錫爾河碉堡線和西伯利亞碉堡線的聯接,並且繼續向南推進,企圖一舉奪下有10萬人口的中亞最大城市塔什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未能得逞。同年10月7日,俄國和清政府在塔城簽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俄國取得了44萬平方公里的新領土,基本確定了俄屬中亞的東部邊界。為了「安撫」英國等西方國家,俄國外交大臣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哥爾查科夫或者翻譯為戈爾什科夫)公爵於1864年11月21日發出《戈爾察科夫通告》,竭力為俄國在中亞的侵略活動辯護,詭稱奇姆肯特是俄軍向南推進的「地理極限。」
不到半年,俄軍再次發動進攻。當時的奧倫堡總督克雷扎諾夫斯基想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切爾尼亞耶夫為了爭功搶先率領2000俄軍和12門大炮對塔什干發動猛攻。1865年4月22日奪取了控制塔什乾的咽喉要地尼阿茲別克堡,切斷了塔什干居民的糧道。俄軍把塔什干供水的兩條渠道引開,切斷了塔什干居民的水源。1865年5月,浩罕抗俄勢力的統帥阿利姆庫里不幸陣亡。6月28日,經過激烈的巷戰後,塔什干淪陷。由於戰術失誤,武器落後30000守軍竟然擋不住1950人的進攻,這次戰役使沙俄在中亞的影響力大增。奧倫堡總督克雷扎諾夫斯基明確指示要把浩罕的新汗胡德亞爾汗當做俄國藩臣對待。並說「如果他感到委屈,那就更好辦了,這給了我們徹底解決他的藉口。」
1865年發生的另一大事件是阿利姆庫里的政敵浩罕阿古柏伯克的扶持下,大和卓的曾孫布素魯克在中國新疆建立的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俄國為了謀取在新疆的利益當年就承認了「哲德沙爾汗國」。此後俄國侵略軍的矛頭轉向布哈拉汗國,沙俄不斷挑撥各汗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有着世仇關係的浩罕汗國與布哈拉汗國的對抗加劇了,當時在位布哈拉埃米爾穆扎法爾丁曾幾次大舉進攻浩罕,從而大大削弱了布哈拉汗國和浩罕汗國抵抗俄國侵略的力量。接着克列扎諾夫斯基向布哈拉汗國提出在10天內交出不可能籌集到的巨額貢款,布哈拉汗國無力交出,俄軍就按原定計劃發起了進攻。在1866年5月20日伊爾賈爾的戰役中打敗埃米爾穆扎法爾丁的軍隊,然後占領霍占特、烏拉·丘別、吉扎克等城,控制了布哈拉與浩罕的聯繫通道。1867年7月11日成立了以塔什干為中心的土耳其斯坦總督區(土爾克斯坦總督區),由俄國陸軍大臣辦公廳主任,曾經擔任俄占波蘭的總督,號稱「半沙皇」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考夫曼任總督,從而開始了對中亞諸國征服的決定性階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