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亦石真正死了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亦石真正死了嗎?》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錢亦石是死於病,死於傷寒與赤痢,但他事實上是死於戰陣,死於國事。

亦石的病是參加戰地工作而得的,假使不參加戰地工作不至於得那樣的病,即使得了那樣的病也能早期適當治療,不至於便死。

想到這層,我對於亦石的死,比起別的朋友來,更有一番沉痛的感覺。因為亦石的挺身參加戰地工作是由於我的介紹。

我這樣的人為什麼不死,而偏偏要死亦石呢?

我認識亦石是在北伐戰役,革命軍打到武昌城下的時候。

那時候他在擔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的重要工作,我們在武昌城下的南湖文科大學第一次見面,共同在一個地方工作了幾天。他幫了政治部不少的忙,政治部也幫了省黨部不少的忙。

在那時的武漢政府時代,我們接觸的機會很多,然而在私誼上卻很少接觸。

我們在私誼上增加了親密,是共同在日本亡命的時候。

一九二八年的初頭,我們有一段短短的時間同住在日本東京,他很關心我,認為日本危險,不宜久居,要我離開。然而他很順暢地離開了日本,而我卻沒有辦到。

他從日本到蘇聯,在事前是告訴過我的。

他到了海參崴曾經寫過信給我。

他到了莫斯科也曾經寫過信給我。

他始終關心着我在日本的安否。

他從蘇聯回國,第二次又遊歷日本的時候,也冒着被憲兵和刑士注意的危險,到我住的地方來訪問過我好幾次。

他總是關心着我的生活,關心着我的安全。

那懇切的友情,現在想起來,都使我的眼睛要生出濕意。

盧溝橋事變發生了,我回到中國來了。

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曾經熱烈地擁抱過。

張發奎當時在擔任浦東的防衛,感覺軍隊政治工作的必要,要我設法幫他組織政工隊,我應允了他。而這政工隊的組織,我認為非亦石負責不可,待我向他提出時,他也就應允了。

就這樣在淞滬抗戰的最高潮中,上海的一群愛國的文化人士便在亦石的領導之下參加了戰地工作。

亦石所領導的政工隊,是抗戰發生以來的第一隊,也是政治部復活的第一聲。

然而亦石卻為這工作的艱苦而得病而犧牲了!亦石也就成為了為抗戰而犧牲的文化人中的第一人。

亦石之死,實在是國家的一大損失。

別的且不說,單就他對國際問題的研究,他的知識的淵博,見解的精當,實在是儕輩中的白眉。

數年以來,國際變化波譎雲詭,儼然像在撥弄着一切的所謂國際問題專家。

每逢一次問題發生,令人首先想起的便是,假使亦石不死呀!

然而亦石死了!為什麼像我這樣的人不死,而偏偏要死亦石呢?

然而亦石是真正死了嗎?

1942年1月24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