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產生了壞念頭而沒有付諸行動會造業嗎?會擔負因果業報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產生了壞念頭而沒有付諸行動會造業嗎?會擔負因果業報嗎
圖片來自搜狐網

產生了壞念頭而沒有付諸行動會造業嗎?會擔負因果業報嗎?小小的起心動念,竟然會帶來如此大的善惡果報,看來還真不能小看這個念頭。我對鄰居不道德的做法心中產生抱怨和嗔恨,原來這也是在造業呀,我不能再犯這樣的愚痴錯誤了。鄰居也是無明眾生,不能以惡制惡,我應以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原諒感化他們

原文

我們凡夫俗子平時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念頭,好的壞的一個接一個。那麼,產生了對眾生不利的念頭而沒有付諸行動會造業嗎?會有因果業報嗎?

幾年前,我的鄰居養了一頭牛,拴在我家的房後。夏天悶熱,一開窗臭糞味撲鼻而來,還經常聽到牛「嗡-嗡–「的叫聲,中午睡覺也睡不清閒,全家人都為此煩惱。我找這家人說明情況,結果牛換了地方,只不過是離我家窗戶僅僅遠了兩步。對此全家人怨恨、嗔恨、罵聲不斷。我心中不時地抱怨鄰居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沒有人性,人品很差等等。

你越是這樣想,他就越是這樣的人。後來他家的樹枝木頭都放在我家房屋後面,緊靠着墻。下雨時,雨水灑在屋墻上,木頭堆着不透氣,夏天房間潮濕得很。更甚者,他家裡的垃圾竟然倒在我家房屋東邊的街道上,緊靠我家的房牆。只要看到窗外那頭牛或聽到牛的叫聲,我心裡就煩躁不安,嗔恨惱怒。家人也都很生氣,我公公要把垃圾倒回他家門口,兩家的矛盾一觸即發。

鄰里糾紛讓我陷入痛苦煩惱之中,好長時間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直到有一天,我聽聞當今住世佛陀的法音,佛陀在法音里講了《阿難取水》的公案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這個公案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天,釋迦世尊讓阿難尊者到附近一個小村莊,向一個在井邊洗衣服的老婦人要一桶水回來。見到老婦人,阿難尊者很有禮貌地恭敬作揖,說:「老人家啊,給我一桶水好嗎?」老婦人一抬起頭望見阿難,不由怒從心生,很生氣地說:「不行,這口井水只能供給這村子裡的人,外人是不行的!」阿難苦苦哀求也無濟於事,無奈之下只好帶着空桶回去了。

世尊又派舍利弗去。那老婦人一看見舍利弗,不由得心花怒放,仿佛見了一個很投緣的親人。她很高興地說:「行!行!來來,我來幫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給舍利弗後,老婦人又回家拿一些齋食讓舍利弗帶着路上吃。

為什麼老婦人對待阿難和舍利弗的態度差別如此大呢?

原來在很久遠以前,這位老婦人淪為一隻老鼠,它死在路邊被烈日艷陽暴曬着,腐爛發出了臭味。阿難尊者那時候是個趕貨經商的賈人,見到這隻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惡之心,心想這麼臭,真噁心,掩鼻而過。而舍利弗那時是個正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見到這隻死老鼠,生起了憐憫之心,順手捧把泥土將它掩埋。

這個公案故事告訴我,小小的起心動念,竟然會帶來如此大的善惡果報,看來還真不能小看這個念頭。我對鄰居不道德的做法心中產生抱怨和嗔恨,原來這也是在造業呀,我不能再犯這樣的愚痴錯誤了。鄰居也是無明眾生,不能以惡制惡,我應以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去原諒感化他們。

不久我又恭聞到了南無第三世 多傑羌佛的法音《心動着境即是魔 隨緣分別則無定》,法音講到了五十種心魔,其中第四十條「以鄰里刁擾而為煩惱即是我執魔」,這句話點醒了我,原來所謂的煩惱都是我的心魔。我要放下執着,主動和鄰居和好。

心念變了,行為隨之轉變。我在佛菩薩面前做了真誠的懺悔,先從我做起,不再埋怨嗔恨鄰居! 我一方面說服家人放下嗔恨,善待鄰居;另一方面每天念佛號回向給鄰居,並祈請佛菩薩加持化解恩怨,真心希望他們幸福吉祥!

大概有一個月時間,我家人的心情都平靜多了,都不再說怨恨的話,見到鄰居家的人態度大有改變,都笑臉相迎,經常說鄰居的小孩真可愛,經常給他家孩子好吃的點心糖果等,兩家的關係有點緩和。

臨近春節,我和丈夫商量把屋東的垃圾清理出去。說干就干,我倆一邊掃一邊推,幹得很起勁,無怨無悔。當時街道站着很多鄰居,其中就有鄰居家的兒子。有個說話比較耿直的人對鄰居家的兒子說:「這些垃圾都是你家倒的,應該你家往外推。」這時鄰居家的兒子臉紅了,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我趕忙說:「我們是鄰居,遠親不如近鄰啊,誰推都一樣啊!」這一舉動感化了鄰居全家,從此不再往我家屋東倒垃圾了,屋後的樹條也不知什麼時候拿走了,牛也拴到離我家遠的地方,後來我們兩家和睦相處成了好鄰居。

這件事讓我深刻認識到起心動念的重要性,學佛修行,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念頭,時刻警惕不要讓不好的念頭產生。就像我們在手機屏幕上打字,有時候會打錯別字,就會出現錯的語句,當我們覺知到它的時候,馬上修改,這樣那個錯別字,或者是不恰當的句子就不會形成。當有不好的心念產生的時候,一旦發覺,馬上把它趕走,並當下懺悔,這個不好的業力就不會形成。

有了意念,就已經種下了善惡的因;由意念支配,進而造下諸多善業惡業,所以我們要時時審查自己的身口意,時時心存善念。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必結善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