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亨利·萊特·哈葛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亨利·萊特·哈葛德
圖片來自gerenjianli

亨利·萊特·哈葛德爵士,KBE(Sir Henry Rider Haggard,1856年6月22日-1925年5月14日),英國小說家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受歡迎的小說家,以浪漫的愛情與驚險的冒險故事為題材,代表作為《所羅門王的寶藏》。林紓最常翻譯哈葛德的小說。哈葛德常年住在非洲,擔任過南非納塔爾省省長祕書。

寫作生涯

哈葛德一共寫了五十七部小說。他的小說最著名的為《所羅門王的寶藏》(King Solomon's Mines)及續集《艾倫·夸特梅因》(Allan Quatermain),和《》(She, 舊譯《三千年豔屍記》)以及續集《阿霞》(Ayesha),霸道冒險小說設置在爭奪非洲的背景下。其他的作品還包括《百合娜達》(Nada the Lily,舊譯《鬼山狼俠傳》)和 《埃司蘭情俠傳》 (Eric Brighteyes)。

林紓一共翻譯了哈葛德小說二十五部,其中有兩部未刊。林紓說哈氏之書,「多荒渺不可稽詰」。他的作品《迦因小傳》在英國文學史上並沒受到關注,文筆生硬,只是一部二流的小說,卻因為迦因被壞人誘姦生了一個私生子的情節,在中國造成極大轟動[1];林譯小說較原文優美動人,使得《迦因小傳》在中國廣為流行,人人爭讀,足見林紓的古文功力之深厚。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談到《迦因小傳》,將其與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相提並論。

雖然他的小說描寫往往帶有殖民主義的成見,但是在描繪土著人的時候帶有不尋常程度的同情。小說中的非洲人往往為英雄角色,雖然主角是典型的歐洲人,但是並非一成不變。哈葛德還描寫農業和社會改革,部分靈感來自他在非洲的經歷,也基於他在歐洲看到的情況。在他生命末期,他和他的朋友魯德亞德·吉卜林堅決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由於觀點共同,他們在1889年吉卜林抵達倫敦後成為好友,並保持了終生的友誼。

參考文獻

  1. 魯迅在《祝中俄文字之外交》說「後來林琴南大譯英國哈葛德的小說了,我們又看見了倫敦小姐之纏綿和非洲野蠻之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