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享受寂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享受寂寞
圖片來自六圖網

享受寂寞,相同,思維也可以有勇氣。我常常通知人,「想他媽的個屁」,要提得起,放得下,要截斷眾流,也就沒有了。要自個對心念有很大勇氣,要有截斷眾流的勇氣。但是,這不是束縛。千萬不能束縛,假定很嚴重地硬壓住,那對腦神經、對身體都會有阻撓。我倒還有個辦法,就是一個人到最哀思的時分,痛哭一場,或許大喊一聲,痛苦就沒有了

原文

 才智啟引:『一個人的思維為何那麼多?那些思維都是期望,也可以叫浮想。這個期望可以分紅三個期間:從前、現在、將來。「從前」現已從前,「將來」還沒有來,講到「現在」,「現在」現已沒有了。所以你靜下來的時分,不要怕期望多,你的知性看到期望,就掌握這個。前念已從前,將來還沒有來,就看着現在。假定你常常這麼反省、體會,時間一長,你就會很空靈了。假定沒有這個期望,從前已從前,將來還沒有來,當下很空靈,沒有直覺的期望,這就叫「才智」、叫「般若」了。所以我的定論通知我們,人生最高的享用是孤寂,不懂得孤寂的享用是沒有用的。』

人必定都會做夢。世界上不做夢的只需兩種人:一是至人無夢。至人是得道、成仙、成佛的人,以及有最高智能的人。二是愚人無夢,笨到自個沒有思維,那就沒有夢了。    我真的碰到過這麼一個不做夢的人。六十年前,我從峨眉山閉關下來回到家裡,我爸爸一個兄弟,單獨請我就餐,吃完後拉我到他家樓上去,不讓別人聽到,他說有個疑問問我。    他問:「我聽人家說你去得道了!這事別人我都不講的,因為你得道我才問你。」    我說:「伯伯啊,我沒有得道。」    他說:「不管,你要通知我,啥是夢?」    這個疑問把我問得愣住了,我說:「伯伯啊,你沒有做過夢嗎?」    他說:「沒有啊,我六十歲了,沒有做過夢啊!不知道啥叫夢,你們都說做過夢,好乖僻喲!」    但是,他是個大好人,不是愚人。他常常協助別人,專門做好事的。    我很難對他說明,其時我引導他說:「現在即是夢。現在我們說話很高興,你還看着我。但你雙眼閉起來就看不到我,我也不說話,這個時分夢就沒有了。」但他好像似懂非懂。    夢就在開眼閉眼之間,就在腦神經閉合之間,這是非常大的科學了。    釋迦牟尼對這門科學講得最了解。他說,我們第六知道的思維,彈指之間有九百六十個知道在翻滾,一晝夜有十三億的思維在翻滾,我們自個不知道。現在的醫學研討、腦科學研討,都證明了這一點。    比方我們的睡覺,只是腦子一有些歇息,另一有些還在活動。所以,人睡着了才會做夢。沒有一個人不做夢,只是睡醒時現已忘了。假定對夢有回想的話,這個人腦子就很特別了。    夢是我們第六知道的反映。我們白日有雙眼、耳朵、身體等感官歸納起來協助協作思維,當我們睡着時,雙眼、耳朵、身體都歇息了,第六知道效果在人睡着的時分,就變成了夢。也有一些人修道、打坐、冥想、練功時,把身體逐漸放鬆了,也能呈現第六知道的境地,還有腦衰弱、精神病也會有這種表象。    我們知道自個有思維、有感觸,這個是知性。當我們一覺醒過來,第一個是這個東西,那個叫「睡醒了」,很快的,第二個東西—思維來了。是不是這麼?    一個人的思維為何那麼多?那些思維都是期望,也可以叫浮想。這個期望可以分紅三個期間:從前、現在、將來。「從前」現已從前,「將來」還沒有來,講到「現在」,「現在」現已沒有了。    所以你靜下來的時分,不要怕期望多,你的知性看到期望,就掌握這個。前念已從前,將來還沒有來,就看着現在。假定你常常這麼反省、體會,時間一長,你就會很空靈了。    當你很安靜時,希望也比較少。遽然一個思維來,了解了一些事,這叫做「覺」。這個「覺」比希望高得多了,是智能的開始效果,在西方哲學叫做「直覺」,也叫作「直觀」。這當然是好的,但也是希望。假定沒有這個希望,曾經已曾經,將來還沒有來,當下很空靈,沒有直覺的希望,這就叫「才智」、叫「般若」了。    佛學裡有一句話:「香象渡河,截斷眾流」。它比方人的思維、心境,是像水流相同連着的。香象就是象王,通常的象是兩根象牙,菩薩騎的象王有六根象牙,體形也比通常的象大得多。象王渡過急流時,不轉彎走,急流力氣那麼大,它用身體把急流切開。所以叫「香象渡河,截斷眾流」。    中國人也有一句俗話描寫有勇氣的人,叫做「提得起,放得下」。    相同,思維也可以有勇氣。我常常通知人,「想他媽的個屁」,要提得起,放得下,要截斷眾流,也就沒有了。要自個對心念有很大勇氣,要有截斷眾流的勇氣。但是,這不是束縛。千萬不能束縛,假定很嚴重地硬壓住,那對腦神經、對身體都會有阻撓。我倒還有個辦法,就是一個人到最哀思的時分,痛哭一場,或許大喊一聲,痛苦就沒有了。    很多人喜歡唱歌跳舞,就是這些人都很痛苦。物質生活的壓榨,他在唱歌跳舞時放鬆了,但是他沒有辦法掌握。在唱歌跳舞的時分暫時忘了,一回到家仍是感觸蒼涼。假定他掌握到放鬆空靈的境地,就了不得了。    你一旦身心空靈,就能進入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境地。你會流下眼淚,那個眼淚不是悲痛也不是歡欣。唐代詩人陳子昂有一句詩,「念六合之悠悠,獨愴但是泣下」。「獨愴但是泣下」的獨字,是沒有悉數人或許只需一個人空靈地在這裡,這就是大悲的境地,菩薩的大悲心。

當夜深人靜時,一個人跑到高山頂上或大沙漠裡,非常安靜,自個的眼淚就不知道怎麼會流下來。這不是哀思也不是喜歡,那是一種無比的安靜的酣暢,身體每一部分都天然打開了,心裡的痛苦、煩惱啥都沒有了。就是古人所謂的「空山夜雨,萬籟無聲」。只聽到空山里雨水擊打樹葉的動態,別的啥都沒有。那是孤寂的享用,不是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在這種境地中,沒有了身體,人和世界合一了。從科學上講,你把自個腦神經一放鬆,就很少患病,然後健康長壽了。    所以我的定論通知我們,人生最高的享用是孤寂,不懂得孤寂的享用是沒有用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