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京包鐵路張家口聯絡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京包鐵路張家口聯絡線(提檔升級)原圖鏈接來自 張家口經濟開發區黨政辦公室 的圖片

京包鐵路張家口聯絡線,俗稱張家口線,是一條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鐵路。該鐵路連接了位於京包鐵路上的張家口南站和位於張家口市城區中心的張家口站,線路穿越張家口市城區的南部、中部地區。全線長度僅為10公里,共設車站兩座,乘降所一處。因該鐵路主要連接了張家口站和張家口南站[1],因而也有時被稱為張張線或張張鐵路。

歷史

張家口聯絡線原為京張鐵路的一部分,連接張家口境內寧遠站與張家口站,是京張鐵路尾端的一段鐵路。1909年建成通車。當時的線路走向從今京包鐵路沙嶺子站向北引出,到張家口市橋東區寧遠堡村東側,建有寧遠火車站。

鐵路從寧遠站引出後,一路向北偏西,穿越今張家口市主城區前屯村西、柳樹屯村西,高廟村東,在今鐵道東街南側張家口鐵路由北向西彎道處接入,繼續向北至茶坊乘降所,到張家口南口,沿今勝利北路至太平橋,轉向西北經過今張家口體育場,清水河東側,折返至解放北路,從北側進入張家口站[1]。從張家口站引出的線路向南至張家口南口處,復接入來時線路,使京張鐵路在終點處形成圍繞張家口站的一段環形鐵路,列車無需掉頭即可返回北京方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張家口段鐵路線進行裁彎取直改造,拆除寧遠站,由寧遠站舊址附近直接折向西,新修建張家口南站,從張家口南站西側直接跨越清水河接入今許家莊村北側的鐵路。1957年該工程完工,張家口南站投入使用以後,從北京去往大同、集寧、呼和浩特、包頭方向的火車不再繞行張家口市區經過張家口站,可由新建成線路直接經過張家口南站西去。而由張家口站南側南口附近至許家莊村北的原張綏鐵路一段,則拆除南端部分,保留張家口站至高家屯村段,作為張家口市內煤炭公司[2]、金屬公司、木材公司、蔬果公司等單位的鐵路專用線。同時,原來寧遠站北側至鐵道東街段的舊有鐵路也隨之拆除,同時,為保持張家口站的正常通車,由張家口南站西側新修建聯絡線連接張家口站,新鐵路線從張家口南站西,在清水河東岸折向北,沿河岸修建至今張家口盛華大街西側向東轉彎,跨越今鑽石路,在鐵道東街南側接至舊有線路。另外,原來由張家口南口繞行太平橋、張家口體育場、解放北路的線路也同時拆除,至此,張家口站的環形鐵路改為單向鐵路,進入張家口站的列車需要調換車頭方向方可出站。京包鐵路張家口聯絡線初具雛形。

1960年,張家口市政府逐步利用拆除環形鐵路的路基和兩側空間修建了如今的張家口市內主幹道勝利北路、解放北路和張家口體育場等設施。其中勝利北路在當年即竣工。

張家口站至高家屯村段的鐵路專用線,由於貨運量的逐步減少,在20世紀90年代漸漸失去其使用價值,且隨着城市的不斷擴張,日漸顯現出對城市布局的限制,在2008年最終被徹底拆除。專用線跨清水河的鐵路橋,原名東方紅大橋,在拆除過程中被保留,改造為跨河的步行觀景橋,更名為鑽石橋。2009年9月10日,張家口市地名委員會發布了《關於發布清水河洋河跨河大橋標準名稱的公告》,對本市內清水河、洋河跨河大橋標準名稱向社會公告。在公告中,鑽石橋被改回原名——東方紅橋。

視頻

京包鐵路張家口聯絡線 相關視頻

京包鐵路沿線地質狀況異常複雜
京包鐵路卓資大S彎

參考文獻